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军
刘洪智(左一)在查房
刘洪智(左一)团队讨论患者病情
刘洪智(左二)团队组内培训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妍明 通讯员 成修 方荣 烟台报道
因为一份执着的热爱,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刘洪智在大骨科已经坚守了26年。这期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他不断精进技术,努力做到“心灵手巧”,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挑战。从深研骨科微创技术,到聚焦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到致力创建省级创伤中心,每一次经历对刘洪智而言都弥足珍贵。
审慎和求变求新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刘洪智身上并存。临床经验越丰富,他越坚信在大骨科这个复杂的领域没见过的病例和没做过的手术永远存在。因着一份对患者的责任心,他从不敢懈怠,紧跟业内最新技术,带着兴趣钻研,又在临床中不断应用和修正,刘洪智坦言自己对骨科的爱也在不断加深。相信只有不断求变和创新才能随机应变,给患者更好的治疗,他和团队还将走得更远。
善钻细节 守护“生命最后一次骨折”
老年人打个喷嚏就能骨折?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咳嗽、提重物、摔跤都可能诱发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是导致疼痛、行动不便、造成骨折并危及生命的潜在因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大大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也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93岁的陈先生就因此受益。因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且近期新患脑梗,老先生在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被当地医院婉拒了手术,但卧床静养期间,大小便不通、无法正常进食以及难以忍受的疼痛让他苦不堪言。在家人的陪伴下,他来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就诊。
邀多学科参与会诊后,刘洪智和团队认为老人可以耐受手术。术前完善各项检查,术中和手术室、麻醉科等通力配合,做了充足的预案,术后加强监测,最终老人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2天内疼痛大为减轻,术后一周老人即可在助行器的帮助下行走,并逐步实现生活自理。
在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像陈先生一样受益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并不在少数,也因此刘洪智和团队收获了一众老年“粉丝”,这群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的老人或许并不会过多表达,但他们的笑容和快速恢复就是给刘洪智和团队最好的礼物。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刘洪智和团队付出了多少,大部分时候因为改进的全是手术细节,这样的付出更不易被察觉。
为了解决打钉过程中的“楔子效应”,刘洪智利用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向同行学习的同时也不断在实践中改进手术细节,大大避免由此带来的力线不良、内翻畸形等不良后果。此外,为解决因髓腔粗细不同,在打钉过程中造成暴力性医源损伤,刘洪智带领团队探索逐步扩髓的方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好的骨科医生一定是谨慎且精益求精的,也只有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方式,才可能真正让患者受益。”在刘洪智看来,从事临床医疗服务没有诀窍,只有更细心和用心才能真正解决患者所面临的问题。
致力创建省级创伤中心 做患者的贴心“大管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汽车工业的快速进步,创伤病人越来越多。这类患者伤情复杂、病情严重,救治难度很大。而多发伤、复合伤的救治涉及多学科、多专业,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转诊、会诊和寻求确定性治疗决策时不免会耽误时间,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为进一步提高多发复合伤救治成功率,形成全域创伤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网络,此前国家卫健委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建设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以此为契机,2018年10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成立创伤中心,组建包括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颌面外科,以及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科室参与的创伤救治团队,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2020年底,毓璜顶医院骨科又一鼓作气,成功获评省级创伤中心,在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同时,更多承担质控功能,共同加强烟台市创伤急救综合能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最快捷、最专业的医疗服务。
日前,69岁的王女士过马路时突遭横祸,被一辆大货车碾压,膝关节以下所有部分被压粉碎,老人血流不止,当场就昏迷过去。被120急救车送到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中心时,王女士已经严重休克。在没有家属和没有交费的情况下,刘洪智和团队在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将老人从死亡线上拉回,在整个救治过程,仅为王女士输血就达到了上万毫升,相当于人体的全部血液换了三遍。
王女士的经历足以充分说明创伤中心成立的意义。多学科通力协作,优化创伤救治流程,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致残率是创伤中心创伤急救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更有助于整合资源、强强联合,为患者提供最好的诊疗服务。
“创伤中心成立后,解决了顾此失彼的情况,治疗更加系统、专业和精细,换言之我们团队就是患者的‘大管家’。”刘洪智告诉记者,毓璜顶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多学科的有效协作是创伤中心得以高效运转的前提。各科室抽调专门的医生并入创伤中心,定期通过病例讨论及临床实操来不断完善和优化救治流程,让很多患者受益其中。这之外,作为烟台市创伤中心质控单位,刘洪智和团队还逐步监督建设烟台各县市区创伤中心,共同为加强烟台市创伤急救综合能力而努力。
巧用微创技术 顺利摘下骨科“皇冠上的明珠”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微创化已成为骨科发展的发展趋势。在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刘洪智和同事有关微创的尝试已经体现在很多细微的手术细节中。
骨盆髋臼骨折是最为复杂的关节内骨折之一,若不经复位而任其畸形愈合,将引起关节软骨塌陷,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进而影响行走和生活质量。因手术复杂、难度大,骨盆髋臼骨折手术被称为创伤骨科“皇冠上的明珠”,能够成功开展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救治,是一家医院创伤急救及骨科手术达到较高水平的体现。钻研骨科微创手术多年,刘洪智和团队并不满足只做常规手术,他们更希望能让患者享受到新技术的福利,实现快速康复。
56岁的李先生在建筑工地工作,从脚手架意外摔下导致骨盆髋臼骨折,被送到医院时疼痛剧烈根本无法翻身。在三维导航和手术机器人的指引下,刘洪智和团队仅通过2—3厘米的两个小切口,在可调式复位架的帮助下实现间接复位并顺利植入数枚通道螺钉,经过2个小时左右的手术,李先生的疼痛大大减轻,术后恢复也十分顺利。
刘洪智介绍说,传统的骨盆髋臼手术创口可达到40—50厘米,出血量大、恢复时间慢不说,还易出现刀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而在导航和机器人的指引下,经改良的Stoppa、腹直肌旁切口、腹直肌外侧切口等手术入路方式,则能大大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的恢复时间。
很多人对微创手术存在误区,认为微创就是“小切口”。但在刘洪智看来,微创是对患者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是一个综合的理念,并不拘泥于创口大小。以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为例,传统治疗方式为手法复位加石膏固定,但这种方式在消肿后容易因位置偏移而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导致胳膊肘无法正常屈伸的情况。结合临床实践,刘洪智和团队采用经皮穿针内固定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全程仅用十分钟左右,既不留疤也避免了二次手术的风险,即可轻松帮孩子们解决大问题。
最严苛的自评:患者满不满意“看脸”就知道
对刘洪智而言,大骨科像是个宝藏,永远有挖不完的惊喜和挑战。从医26年来,他曾挑战过骨科诸多细分专业,操刀过断肢再植的“神奇”,经历过脊柱手术的揪心,也习惯了创伤骨科的“半夜惊魂”,没有退却也没有抱怨,反而随着和大骨科的“亲密接触”加深,他的热爱也与日俱增。
“没有重复的工作,每天都充满挑战。”刘洪智说,骨科的患者集急难险重于一体,每个人的受伤情况千差万别,随时考验术者的随机应变能力。这就需要医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技术,并具备协调多科室的能力,唯此才能让患者有机会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治疗。“业精于勤”,刘洪智常自嘲自己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勤学多看,这样才能在挑战来临时做到临危不惧和“心灵手巧”。
从医多年,刘洪智也有“独门”的评判和自省标准。他告诉记者,手术做得好不好、患者满不满意,“看脸”就知道。创伤骨科的患者疼痛严重,入院时多痛苦不堪,术后1—2天再看,如果患者的表情舒展开来,就是对医护团队最大的肯定。
至今让刘洪智印象深刻的患者反馈在很多人看来几乎不值一提。一名经济困难的外劳务工者在建筑工地发生坠落,紧急被送入毓璜顶医院后,在刘洪智和同事的精心呵护下很快康复出院。复查时,男子特意送来一袋老家的糖果表达谢意,他特意和团队成员及学生们分享,说这是世界上最甜最好吃的糖,只有医护人员才能吃到,勉励大家记住从医的初衷,真正把患者放在心里。
《诫子书》有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刘洪智看来,只有不断精进技术,才能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和期待。也正是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他们有动力在骨科治疗的路上不断精益求精。
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刘洪智
专家简介
刘洪智,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从事骨科专业20余年,擅长四肢创伤骨折、骨及软组织肿瘤的治疗。在骨不连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盆髋臼骨折、小儿骨折、骨及软组织肿瘤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山东省医师协会急诊创伤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老年创伤学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高级访问学者,多次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等进修,并到美国、德国、香港等国际知名医院做访问学者研修。
主持并完成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烟台市科委立项项目2项,并获烟台市科技进步奖及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主编出版著作4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1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SCI 6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军
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推拿、正骨、采耳等“养生局”成为了大家的“新宠”,但是,“养生局”真的能养生吗?烟台业达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鲁秀国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推拿、正骨,身体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详细]
因为一份执着的热爱,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刘洪智在大骨科已经坚守了26年。这期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他不断精进技术,努力做到“心灵手巧”,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挑战。从深研骨科微创技术,到聚焦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到致力创建省级创[详细]
每年五六月份是农忙时节,也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了提高村民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近日,烟台市奇山医院强春倩在莱州市金城镇滕北村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为题,在田间地头向百姓进行宣讲科普,并耐心解答群众治病防病问题,[详细]
近日,在烟台市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护理竞赛中,烟台市奇山医院选手李潇丹、曲崇磊、王小燕经过激烈角逐,喜获团队二等奖。[详细]
6月25日,“医心为民·两个健康”2021健康进企业系列活动启动。烟台市芝罘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志晨,芝罘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刁学仑,芝罘区卫健局副局长王绍红,芝罘区工商联副主席孙丰波,烟台芝罘医院执行院长程云松,芝罘医院副院长王春雨等出席仪式,芝罘医院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