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忠莉
责任编辑:李波
大众网记者 牟玺陆 通讯员 栾钧屹 烟台报道
近年来,龙口农商银行立足辖内特色种植业,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根据其经营特点、资金需求、用款周期等情况,因地制宜为辖内特色产业种植户和企业制定专属服务方案,精准助力特色产业发展。截至1月末,龙口农商银行累计支持7248户农户,贷款金额超102亿元。
农户喜上“莓”梢。走进林家庄的草莓大棚,暖意融融,一派生机,红彤彤的草莓果躺在地上,层层叠叠,工人正在有序地采摘,迟文学也一垄垄地查看草莓生长情况。“别看这些草莓今天还有点青,再过三五天就能熟了,而且第一茬的草莓最大、品相最好、口感最甜。”迟文学边走边向银行金融服务小分队介绍着。迟文学是林家庄的村民,因年龄较大,被很多工厂将其拒之门外。这几年迟文学一直在其他村民家的大棚里帮忙干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迟大哥也积攒了些大棚种植的技术。今年迟文学手上宽裕了,琢磨着弄两个大棚搞草莓种植。要种草莓就得建大棚,一个大棚成本得20万元左右,还要买苗、买肥料,加上日常维护等,保守算了下也得四五十万元。一下拿这么多钱,老实巴交的迟文学脸上又泛起愁容。
银行金融服务小队得知其困难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上门服务,经过沟通交流、实地考察后,了解到该村草莓生产技术、种植规模、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于是向李老三推荐了“农户贷”融资方案。最终,龙口农商银行仅用2天时间便为其发放贷款50万元,解了迟文学的燃眉之急。迟大哥拿到资金后第一时间开工,两个大棚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今,迟文学的草莓还没有成熟就有了着落,有预约采摘的、有商超预订收购的,迟文学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截至目前,包括迟文学在内的19户莓农及合作社累计获得种植类贷款1800万元。从困境到希望,从梦想到现实,在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下,小小的草莓也成了迟文学的“致富果”,也铺就了更多农户的“致富路”。
讲好致富“菇”事。走进石良镇丰仪村,一座座菌菇日光拱棚拔地而起,种植大棚里,一棵棵香菇像撑开的小伞,长势喜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提起食用菌种植,丰仪村的村支书慕泉欣当属这方面的专家,2013年左右慕泉欣就开始种植,那时候技术还不成熟,只能摸索着种养,后来因产量不高,效益不好,于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具有“蘑菇之乡”名片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进行考察学习,了解到蘑菇产量大,且一年四季皆可收获。说干就干,从成立合作社、招聘人员、建大棚,整整半年时间,慕泉欣的恒温大棚就已经建成。但在培养基料配置完成,准备购买菌种的关键阶段,资金出现缺口,企业发展出现困难。“员工工资得按月发、天气渐冷时恒温大棚的成本高,菌丝入土前两个月能不能产生效益?”提到这些,慕泉欣忍不住叹了口气。“多亏了咱农商银行提供的3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我这个菌菇种植基地才一点点地发展到现在。”
一直以来,龙口农商银行始终秉持服务“三农”初心,立足辖区实际,深入挖掘辖区资源优势,积极支持特色种植业发展,精准对接客户服务需求,量身定制信贷产品,不断精简优化办贷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真正问农之需、纾农之困、解农之忧,助力农民实现增收,踏上“幸福路”。
农药“洒”出致富经。“龙口农商银行贷款很快就到账了,正值开春,帮我解决了大困难。”家住龙口市龙化村的农资化肥经销商姜涛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姜涛经营的农药化肥店是新嘉村规模比较大的店面,每每春耕备播时期都得屯上足够的货物,才能保证当地农民的农资供应。因前期姜涛给儿子在城区购买婚房花费了手中大部分的积蓄,眼看春耕伊始,需要备货农药化肥,但是面对动辄几十万元的农资进货开支,短时间的资金周转让他感到压力巨大。了解这一情况后,“驻村办公”的龙口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立即上门服务,通过线上审批,迅速给予姜涛30万元的信贷支持,保证了姜涛及时的物资采购。
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龙口农商银行为辖内客户经理制定了驻村计划表,鼓励营销人员“走出去”,脚踏实地开展驻村办公。通过深耕“四张清单”,积极上门对接农户、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小微企业主等,加强对农业产业、种植养殖业、农资化肥等的授信支持,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同时,龙口农商银行加大“无感授信”“信e快贷”等线上业务的推广,最快10分钟放款,要求30万元以下个人保证及信用贷款通过“保证e贷”线上渠道发放,使客户充分感受手机银行自助签约线上办贷的效率,提升办贷体验。
初审编辑:张忠莉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