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张忠莉
责任编辑:李波
大众网记者 牟玺陆 通讯员 栾钧屹 烟台报道
今年以来,龙口农商银行持续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精准获取辖内姜、苹果、黄桃、畜牧养殖等产业客户清单,量身定制特色产业贷系列产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好事快办”原则快速发放贷款,为特色农业产业送去“金钥匙”,全力支持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截至11月末,龙口农商银行实体贷款余额219.28亿元,较年初增长16.1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02亿元,较年初增长4.2亿元,增幅4.3%。
助力养殖户保障“肉案子”。“正当我为资金问题发愁时,龙口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上门联系我,告诉我如何申请贷款,而且还帮忙申请贴息,服务太到位了。”大秦家镇农场负责人王桂志说。
王志桂近期因购买饲料资金短缺,龙口农商银行第一时间为其发放“鲁担惠农贷”20万元,有效解决了资金难题,进一步提振了养殖户的发展信心。
为保障辖内居民的“肉案子”,龙口农商银行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创建为切入点,积极筛选产业规模发展较快的村庄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进行重点打造,成功创建省级样板村10家、市级样板村19家、县级样板村21家,发挥样板村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覆盖面。同时,联合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文明信用”创建工程,推进整村授信工作,为村内所有适贷人群授信,做到有金融需求农户全覆盖,截至目前,共计授信17.7万户、368.88亿元。
小蘑菇撑起“致富伞”。几场大雪过后,走进龙口市石良镇丰仪村,一排排新建的菌包整齐地排布着。殊不知,这背后映射着“大理想”“大抱负”。
丰仪村的村支书慕泉欣,脑袋里一直有个大胆的想法,“要致富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方式,走高效经济路子”,于是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具有“蘑菇之乡”名片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进行考察学习,了解到蘑菇产量大,且一年四季皆可收获,于是开始筹建蘑菇温室,引种香菇,经多方努力,设计出了专门为蘑菇生长打造的温室房,但苦于前期基建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这一难题难倒了这个在村子里颇具威望的村支书。龙口农商银行这个多年的朋友在“四张清单”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慕泉欣的困境之后,第一时间上门实地考察,开通绿色审查办贷通道,用时三天将300万元助力蘑菇种植的信贷资金发放到慕泉欣的账户上。
近年来,龙口农商银行依托该行广布乡镇营业网点优势,各支行组织客户经理深挖目标群体,对大棚种植户、生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信息进行梳理,主动上门逐户了解农业种植的资金需求、金融服务需求等情况,建立档案资料,并在智慧营销系统建立农业产业客户标签,农业客户进行统一标签化管理;实行“台账式”跟踪走访,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结合农产品种植周期特点,根据农户的种植规模、年限、蔬菜种类及产能等因素确定授信种类和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速信贷服务。
大棚产业“棚”勃发展。龙口市诸由镇羊沟营村一排排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满载各种绿色蔬菜的电动车穿梭其间,一茬茬收获的各类蔬菜准备投放市场。翻起门帘,大棚内绿意盎然,长势喜人,棚内菜农们采摘、装箱、掐径、整枝、深耕细耙的忙碌身影,一派繁忙的景象。如今,羊沟营村“蔬菜大棚村”的名声越来越响,菜农脸上丰收的喜悦越来越浓。
龙口市康源生态农业合作社法人邹恒君正在自己的大棚内兴高采烈地采摘当季黄瓜,谈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他兴奋地说:“多亏有了龙口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我身后这4个大棚才能顺利建成,今年的收入不成问题了。”作为龙口市康源生态农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三十出头的邹恒君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想法,放弃城市就业机会,毅然决然回到故乡从事农业经营,前期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小麦、玉米的种植,目前粮食种植规模已达1000余亩。近期打算新建大棚进行蔬菜的种植,但苦于资金不足,新建大棚的计划迟迟没有推进。正当他为钱发愁时,龙口农商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第一时间上门实地考察,开通绿色审查办贷通道,为其发放“鲁担惠农贷”100万元,及时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近年来,龙口农商银行根据政府“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大棚蔬菜种植规模、周期和客户融资需求等因素,“一户一策”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提升金融供给能力和贷款投放精准度,以真金白银助力“菜篮子”产业发展。推出“鲁担惠农贷”等专属信贷产品,推广线上申贷平台,持续提高特色信贷产品的金融服务能力。同时,以“随用随贷、随借随还”的创新贷款模式,降低企业和农户资金成本,有效地推动了蔬菜种植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夜校”作用,邀请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蔬菜种植能手讲授蔬菜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引导农户科学种植,把各项普惠金融政策送进千家万户,助力蔬菜种植结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累计支持大棚农户326户,金额2.2亿元。
初审编辑:张忠莉
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