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浩气长存英灵山 波澜壮阔的胶东抗战史纪念地

来源:   编辑:   2015-05-07 10:20:00   作者:

(中共山东省烟台市委“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9月1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作为波澜壮阔的胶东抗战史的纪念地和英勇无畏的胶东抗日英烈的安魂处名列其中,是胶东革命主体——烟台的骄傲和自豪。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胶东地区英勇牺牲的20850名烈士而建,1945年8月15日,主体部分——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竣工,烈士陵墓和烈士纪念堂等也随后相继建成。整个陵园从建设到管理,始终在我党的领导之下。

  从国务院先后公布的六批次181处重点烈士纪念设施情况和民政部掌握的信息看,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是我党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纪念烈士最多的专题抗战烈士陵园。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是一个光荣的载体,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它的背后,镌刻着抗战时期胶东军民超越苦难保卫家国的斗争历史,蕴含着抗战胜利后党和人民为纪念英灵倾尽已力的深情厚意,更闪耀着新时期胶东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红色光芒。

  一、胶东抗战谱辉煌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共胶东地区党组织领导胶东广大军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数据显示,八年间,胶东抗日根据地人民配合胶东抗日部队共作战7590次,攻克日伪据点425处,毙、伤、俘日伪军13.4万人,占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歼灭日伪军总数的25.28%,占整个人民军队歼灭日伪军总数的7.82%。到抗战结束时,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共产党员由抗战初期的1840名发展到63064名,武装民兵发展到22万人,自卫团员发展到80万人。胶东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巩固,根据地内的各项新民主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五大战略区之一。

  (一)敢于担当——胶东军民浴血抗战,为中国的抗日伟业做出特殊贡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中共胶东特委于12月24日拂晓,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第一支胶东人民抗日武装正式诞生,揭开了胶东武装抗日的序幕。

  第三军成立后不久,就同入侵的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雷神庙战役,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胶东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在此影响下,胶东各地党组织纷纷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1938年3月8日,中共掖县县委在玉皇顶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起胶东最大的抗日武装——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三军与三支队通过整合,组建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从此,这支近8000人的抗日队伍担负起胶东抗战的重任,并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发扬无私奉献、顽强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名震华夏的战斗传奇,树立了政权、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众多范例和旗帜。

  1938年3月,驻青岛日军沿青(岛)烟(台)路东犯,企图侵占胶东中心地区莱阳县城,莱阳的国民党县长不战而逃。危难之际,中共莱阳县委同“民先”队员一起,联合国民党进步人士,在小沽河岸筑起防线。当300多日军突破防线进入花园头村,抗日民众奋起还击,歼敌数十名。弹尽粮绝后,他们纷纷手拿铁锨、铡刀片、棍棒、粪钩同敌人展开血战,就连孱弱的妇孺也操起菜刀同日军拼命。敌人放火烧毁大半个村庄,66名抗日民众血溅沙场。莱阳花园头血战是胶东人民英勇不屈反抗侵略的重要见证。

  1938年3月成立的掖县抗日民主政府是山东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8月成立的胶东北海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山东省第一个专区级抗日民主政权,蓬黄掖根据地的民主、法制和经济建设位居山东省内各根据地前列。

  1938年创建于掖县的北海银行,是抗战时期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创建的主要银行之一。在胶东抗日根据地成长壮大,逐步发展成为遍布山东各抗日根据地的地方银行,并最终在山东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以“北海币”为本位币的独立货币体系,在对敌开展经济斗争,发展根据地经济,保证部队供应,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最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三大基石之一。

  创立于1938年8月的胶东特委机关报《大众报》是抗战时期山东省内创立最早的主要党报之一,坚持出版了12年之久。1938年9月在掖县成立的胶东文化界救国协会,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成立较早、活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党领导下的文化界团体。胶东抗大是山东开展军事教育的典范,培养了5000多名革命干部。

  抗日战争期间,勇敢智慧的胶东人民创造了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伏击战、封锁围困战、民兵联防战等20多种行之有效的战法,机动灵活打击敌人。特别是1943年到1945年,海阳县的地雷战大展神威,共炸死、炸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3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3名全国民兵英雄。

  1942年至1944年间,八路军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将伤病员分散隐蔽在掖县(今莱州)等县的几十个村庄里,为躲避日伪军“扫荡”,村村户户挖地道,用于掩护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在敌人眼皮底下,使近千名伤病员恢复健康,重返抗日前线。这些藏治伤员的地道,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医院。

  胶东军民自抗战开始,向党中央密送的43万两黄金,成为我党领导抗战乃至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经费来源;在抗战最艰难的1942和1943年,胶东地区贡献抗战最重要的公粮和田赋均占山东抗日根据地的42%以上;1942年胶东地区收入占全山东根据地总收入的39.3%,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排名第一,且大于排名第二至第四位地区收入之和,以烟台为主体的胶东区,是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抗日根据地。

  (二)不怕牺牲——英雄儿女献身祖国,写就一串串荡气回肠感人故事。

  在抗战时期,胶东英雄儿女面对敌寇入侵,坚守信念,坚韧不拔,无惧无畏,始终在前,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怕牺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镌刻的两万余烈士名单,就是最忠诚的历史见证。他们当中有胶东党组织的卓越领导人,有叱咤战场奋勇杀敌的战士,有面对敌人淫威至死不屈的党员,有为掩护组织而舍身取义的百姓……在9月1日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胶东的理琪、任常伦、于寄吾(又名于己午)、王克山、夏云超、孙春林、牟光仪、陆升勋以及马石山十勇士等都赫然在册。

  理琪,在胶东革命饱受摧残的低潮期出任胶东特委书记,及时总结出胶东革命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在抗战爆发后率先领导胶东人民发动天福山起义,拉开胶东武装抗战序幕;在与日军首次作战的雷神庙战斗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镇定自若指挥作战,身先士卒,在同志们杀出重围的时候,他却壮烈牺牲,时年32岁。

  任常伦,这位贫苦家庭出身的孤儿,入伍后打的第一次仗,他比谁冲得都靠前,举着大刀,不顾敌人机枪的扫射,勇猛地砍向敌阵。1941年,任常伦随部队攻打小栾家据点,战友负伤掉队,他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匍匐前进,右臂被子弹击中,仍全然不顾。当找到行动不便的战友时,他解下自己的绑腿,系在战友的腰上,一步一爬地将战友救回阵地。在解放发城的战斗中,任常伦三次挂彩不下火线。1944年8月,任常伦被授予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称号。当年11月在海阳长沙堡战斗中,他带领的班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在他刺死第五名日军的时候,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牺牲时年仅23岁。

  于寄吾、于一心,同胞弟兄。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时立志教书育人。“九·一八”事变后,他们先后投笔从戎。1941年于寄吾出任西海地委书记,领导军民开辟和建设大泽山根据地。于一心则辗转各军分区,先后任北海军分区和西海军分区参谋长。1942年冬,日军对大泽山根据地展开扫荡。于寄吾率西海领导机关东移突围,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终因敌众我寡,英勇牺牲。其兄于一心也在这场突围战中献出了生命。于一心的长子于凤祥,不满18岁便继承先烈遗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他走上抗美援朝的最前线,屡建战功,1952年血洒朝鲜战场。于家成为著名的“一门三英烈”之家。

  1942年11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纠集日伪军2万多人,对胶东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拉网”扫荡。在乳山与海阳交界的马石山地区,将3000余名群众驱赶至山下,形成网状大合围。胶东军区第十七团七连发起了救援群众的突围作战。指战员们反复冲杀5次,歼灭日军百余名,全连仅突围出5人,其余全部壮烈牺牲。胶东行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18名战士,先后掩护群众千余人突出重围,最后被敌人包围,英勇献身。胶东军区第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10名战士,掩护了近千名群众转移。最后在与敌人的遭遇战中,全部壮烈牺牲。

  二、英灵山上铸丰碑

  胶东革命史,是一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艰苦奋斗的成长史,也是一部英勇不屈、前赴后继、英雄辈出的斗争史。为了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安葬和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胶东大地上的烈士,1945年胶东八百万人民在胶东区党委、胶东行署、胶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胶东抗联、胶东临时参议会、胶东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的共同号召下集资修建了胶东抗日烈士陵园。

  (一)选址灵山,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陵园建设快、意义大。

  1945年4月,胶东建塔委员会成立。为了给烈士物色一处理想的安息之地,建塔委员会“以牙山为中心,南至海阳,东至牟平、乳山,在这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实地考察了几十座山头”。最终位于东面的灵山以其山色旖旎、气度不凡、地势开阔成为建塔的最佳选择,这一选址方案得到各界人士广泛赞同。

  1945年5月1日,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破土动工。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也就在这一天,纪念塔胜利竣工。960块花岗岩石砌就塔身,“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铸下不屈的信仰。不久,时任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出席了纪念塔落成典礼并为抗战八年来牺牲的先烈举行了公祭仪式。烈士陵墓和烈士纪念堂也相继建成。烈士陵园占地面积760亩,纪念塔、纪念堂、烈士陵墓及纪念碑、亭、石坊等文物建筑311处,依灵山山形而建,坐北朝南,整体布局呈“中”字形,由中、东、西三路组成。

  烈士纪念塔坐落于中路的北端山巅,为陵园的主体建筑,正面楷书阳刻“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塔身阴刻烈士英名录,计5716名。纪念塔西面立有山东战斗英雄任常伦的铜像。中轴线南端设烈士纪念堂,纪念堂内展示了张静源、张连珠、理琪、王文等39名烈士的革命事迹并展出了相关遗物。中轴线上部为块石砌筑的理琪墓,其东南25米处建有刻记3342名烈士英名的“烈士芳名塔”。东路设有占地面积8087平方米的烈士墓区,267名先烈长眠在这里。由此向上是“烈士名录永垂千古塔”,塔的四面刻有11792名烈士英名。西路,山下入口处立有“英名千古”石坊,顺路而上依次筑有胶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林江和抗日英雄任常伦、王彩春、王克山之墓。

  胶东抗日烈士陵园的建设凝聚了胶东人民的深情厚谊。建园石匠来自乳山、文登和荣成;马车调自莱阳、黄县;所用石块动辄几百斤,全部人力挪动垒砌。“烈士流血我流汗”,工人们挥汗如雨,不辞劳苦,当年建成陵园。

  1947年建设的“募名塔”记载了胶东人民为胶东抗日烈士陵园的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塔上镌刻着胶东区党委、行署、军区等108个单位捐款一四六万一三二九元(北海币),牙前、东栖两县二十二个区三四二个村,出人工二万二九八九个,骡马工二九二二个等文字。

  (二)用心维护,党和政府倾情尽责,陵园管理严、投入多。

  为了历史的重托,地方党委和政府一直重视关心陵园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不断丰富和完善陵园的硬、软件功能,保证陵园始终以最佳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1950年4月,胶东抗日烈士陵园更名为英灵山烈士陵园。1989年陵园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当年正式更名为胶东革命烈士陵园,1995年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陵园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对园内主要路面进行了硬化和沥青罩面。2005年,陵园打下第一口深216米的水井,解决了防火、生活、绿化用水问题。同年,55座病故烈士墓进行了土坟改造、著名烈士墓区进行了硬化。2007年,对纪念堂、名录塔和于克恭及三英墓等著名烈士墓进行了集中修缮,整个陵园的园容园貌得到改善。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革命教育需要,2007年陵园对纪念堂等进行了建园以来投资最大、档次最高的一次修缮、布展。布展后的纪念堂展出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采用雕塑、沙盘等多种陈列方式,制作了镶嵌有656名烈士英名的名录墙,陵园的展览水平再上新台阶。

  2009年,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改造项目纳入中央扩大内需建设规划。为彰显烈士墓区庄严肃穆氛围,陵园将墓区原有的青石石阶换成花岗岩石阶,风化粗糙的墓碑换成庄重高雅的黑色大理石,墓身覆盖水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凭吊英烈的作用。当时,从改造烈士墓数量到使用建筑材料的质量,胶东革命烈士陵园都在全省同级烈士陵园中名列前茅。

  2013年至2014年,陵园完成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会议室改造、盘山路修建、入园道路拓宽等工程。这些硬件设施的改善为陵园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近十年来,经历了大踏步式的跨越发展,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先后荣获了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国防教育基地等近二十项国家、省市级的荣誉称号。

  三、精神之光照后人

  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洗礼,特别是抗战以来艰苦卓绝、顽强奋战的斗争实践,逐渐形成了以“担当、奉献、开明、坚韧、拓新”为代表的胶东革命精神。69年来,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作为这种精神的集中载体,默默地感召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胶东百姓缅怀先烈凭吊历史、共产党员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最佳场所。

  (一)情寄先烈,以陵园为载体弘扬胶东革命精神,革命老区跃身发达地区。

  1945年,胶东地区拟在胶东抗日烈士陵园铸造任常伦铜像。当时没有铸造材料,工匠们想方设法找“米”下锅。他们甚至扮作“货郎”,冒着生命危险走乡串户收购铜制品。根据地的军民听说要为常伦修铜像,“新婚夫妇捐出了铜脸盆,老农捐出了铜烟锅;儿童团员捐出了日寇扫荡时丢弃的铜弹壳”。靠着胶东军民倾囊而出的深情厚意,英雄任常伦从此屹立在英灵山上,一站就是69年。

  69年来,每逢清明时节,自发来英灵山凭吊先烈、缅怀历史的人们络绎不绝,陵园每年接待祭扫群众20多万人。他们当中,既有胶东抗日战争的亲历者、英烈们的亲属与后代,也有普普通通的胶东干部群众。1993年,已是76岁高龄的任常伦妻子来祭奠亡夫,当得知陵园准备为英雄的铜像修一处亭子时,老人却说,常伦不怕寒冷,不怕孤独,更不怕豺狼,让他在露天站岗,看得远,看得清,他的战友们才可以安心长眠。朴实的话语引发了许多共产党员的共鸣:“任常伦让我们共产党人牢牢记住一句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脱离人民群众,要永远和群众在一起。”

  69年来,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凭借它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精神内涵,逐步发展成为胶东地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基地,每年都有来自烟台、青岛、潍坊、威海等地近百批的企事业单位来园瞻仰。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陵园的教育功能,烟台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形式,发掘丰富红色史料资源,突出发扬胶东著名英雄事迹。在原有安葬14位革命烈士的基础上,将新时期烟台地区涌现的一批烈士如曹泽露、张胜国、牛峰等也都安葬在园内。他们的光辉事迹交相辉映,正是对胶东革命精神代代相承的最好诠释。

  69年来,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已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标志,更演化成一座激励平台,引领着今天的人们锻造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奋发向前。陵园一直以来都是入党宣誓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大量的单位、团体组织带着新党员到烈士陵园前接受洗礼。据统计,陵园里年均开展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参与者高达9600多人次。这里也是青少年汲取精神养分的历史课堂,以胶东革命陵园烈士事迹为主要素材编撰的红色书籍《丰碑》成为烟台市众多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2013年底,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和地雷战纪念馆一起,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这里还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熔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每年市委领导班子都带头到陵园现场观摩学习。去年,烟台市委确定英灵山、烟台山、牟平为胶东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69年来,伴随着胶东革命历史的不断积淀和胶东革命精神的传承影响,胶东红色革命的主体烟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奇迹。烟台是七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连续六届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连续三届全国文明城市,整个社会扶弱济困、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蔚然成风,烟台好人、最美人物层出不穷。同时,作为全国最早一批沿海开放城市,烟台在经济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财政总收入超过千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发达地区。

  (二)审时度势,深挖以陵园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

  进入新时期,烟台市委、市政府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早日把烟台打造成蓝色、文明、幸福之都”作为重大战略目标。烟台的领导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在经济建设上争创一流,也要在文化建设上率先发展。市委书记张江汀多次强调,烟台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发达地区,重塑革命老区的光辉形象,使之与开放城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充分利用这一独特优势,走出一条更具发达地区特色、更具现实说服力的红色文化发展路子。去年初,烟台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将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列入文化领域“一号工程”,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推动经济、文化发展齐头并进。

  由此,烟台市确立了胶东红色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即集中力量“形成四个一批、打造三个亮点”。形成“四个一批”,就是挖掘整理一批红色革命史料,整合提升一批红色文化场所,精心创作一批红色艺术精品,集中推出一批红色革命典型。打造“三个亮点”,就是高标准建设一座红色纪念馆,高水平创作一部红色电视剧,高起点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线。到201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各项工作都要全面完成。

  目标既定,使命必达。从2013年下半年起,烟台市开始着手加大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力度,开展了向全社会征集红色史料活动;对重要的遗址、纪念地、名人故居、文物文献等进行了妥善保护和修缮;打造了一批红色文化经典场所和精品旅游路线。初步构建起红色文化宣传推广体系,通过文艺作品、新闻媒体、学术研讨、党校培训、学校授课等各种形式,全方位加大对胶东红色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将其作为烟台的主体文化品牌加以打造。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成为重要教育基地之一。以“忠诚坚定、不畏艰难、敢为人先、无私奉献”为主题,以“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为主线,聚焦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采取“现场讲解、教学互动、集中点评、专题党课”等教学形式,达到了弘扬优良传统、坚定革命信念、提振精神力量,激发改革斗志的党性教育功能。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7000多名烟台市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的学员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开展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胶东红色文化建设工作将围绕“凝练红色精神鼓舞人、挖掘红色资源吸引人、打造红色亮点震撼人、创作红色经典感召人”的工作思路,在传承和弘扬胶东红色文化上持续用力、不断突破,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烟台建设成为名副其实、闻名遐迩的胶东红色文化龙头城市。

  同时,加大力度改造提升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在对陵园的环山路进行整体维修的基础上,再斥资260万元对入园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对广场进行拓宽。加快推进陵园作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的建设,更好地发挥陵园“教育群众,褒扬先烈”的功能,使胶东革命烈士陵园成为极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载体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其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