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家称中国未来十年仍独具投资优势
来源:人民网 编辑: 2012-11-03 08:39:00
费三元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研部部长隆国强
我国未来十年仍独具投资优势(权威访谈)
低成本大市场堪称独一无二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完善配套
过去3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对外开放则是中国奇迹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有所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日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密集产业的生命周期相对长于其他东亚国家,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失去竞争力是一个趋势,这是当下面临的严峻挑战。但我们更应看到,我国投资环境新的优势正在涌现,参与全球竞争的结构正在升级,未来10年,我国仍独具投资环境优势。
三大因素奠定发展基础
问:您如何评价过去30年的对外开放?
隆国强:总结对外开放的成就,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达到出口创汇的目标,解决了外汇短缺的难题;第二,发挥了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第三,把握住了全球发生产业转移的机遇,尤其是东亚地区从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的产业向出口导向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开放部门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不仅获得了必要的资金,还获得了技术、管理以及国际销售渠道。这就奠定了下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产业优化升级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无论进口或出口都排在世界第32位。今天,我国已成为进口世界第二、出口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发展中国家能够成为“世界工厂”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只有具备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才能稳步发展服务业和高端技术产业。
外部环境机遇挑战并存
问:我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近年来都有哪些变化?
隆国强:与金融危机以前相比,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和格局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未来一段时间,发达国家经济总体低迷、新兴经济体保持较高增长态势的趋势不会改变。全球贸易增长缓慢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行业外需萎缩。
第二,全球化推进的方式由多边主导转向区域经济合作主导。随着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区域贸易谈判在近10年内蓬勃而兴。中国加入WTO以后也表示要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FTA)战略,以营造更加稳定、开放、透明的对外贸易环境。
第三,金融危机以后,发达经济体重新审视制造业的重要地位,更加重视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国家都在关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如何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从而在产业化进程中抢得先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形势对我国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
内部竞争优势优化重组
问:如何看待我国传统比较优势的衰退?
隆国强:现阶段,尽管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受到挑战,在全球我国依然保持一定的低成本优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10年左右,我国将拥有独一无二的兼具低成本和大市场两大优势的投资环境。从供给上来看,我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沿海地区集聚的世界性产业集群将进一步支撑我国的投资环境。
过去10年内,我国参与全球分工正在从劳动密集的相对低附加值环节向更高端的环节升级,这种升级势头尤其体现在移动通讯设备领域和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领域。这使得我们能够满足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资本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已经赢得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势头需要保持。
外企在华开展研发有优势
问:中国企业应如何抓住这些变化带来的机遇?
隆国强:外需萎缩对出口企业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一部分行业的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筛选。另一方面,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新兴经济体需要投资、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这无疑为高技术的资本品出口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根据我们对跨国企业的调查,很多来华企业的战略从投资低成本制造基地转变为投资更高技术的制造业、更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以及开展研发活动。从长远看,外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有很大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助于加速我国的产业升级。
世纪之初我国提出了“走出去”战略。2003年开始,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大幅下降的形势下,中国FDI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开展国际化的经营,是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迎接竞争的内在要求,需要培养一批我国自己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现阶段,跨国并购是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取技术、品牌、研发能力和销售渠道的重要途径。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