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已破3000美元四年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 2012-10-15 09:01: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费三元
日前,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和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各界的与会人士就当代中国人幸福观进行了探讨。与会学者们认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感仍然有待提高,而资源困境、社会困境和心理困境这三大困境已经成为国民幸福的“瓶颈”,需要相关方面协力突破。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认为,缺乏幸福感的问题并不是中国人所特有,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规律问题。根据国际上通用的“3000美元的心理分界线”理论,当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可以用最优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人们在追求基本需求之外,开始关注一些非物质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及下一代的幸福。
据悉,中国的人均GDP于2008年突破“3000美元的心理分界线”,达到3400美元,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列全球第89位。随着人均GDP的飞速提高,国人对幸福感的迫切需求日渐增强。
与会专家认为,幸福感的多寡,并不能以简单的经济数字来衡量。经济发展能够提升幸福感,这种感觉来自物质生活的提高。发展比不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但经济发展虽能提升幸福感,但其对幸福的贡献却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对于经济发展能否完全解决幸福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因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声誉、提升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李义平表示,解决这样的困境,需要在多方面进行改进,例如不能将经济发展简单与GDP挂钩,而要看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此同时要加大投入,改变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失衡现状,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增加民众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等。
也有专家对部分人群对幸福的“过度预期”表示忧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翟宝辉则担心,有些大学毕业生,一毕业“不管用谁的钱”就要买大房子,不切合实际的过度预期会把本来要在多年里释放的需求在一朝释放。而过度预期一旦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就会出现心理落差和不平衡,甚至是不满。他认为有关部门可以“降低目标的完美度,在有限目标情况下,有限的可以是目标也可以是时间。”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认为,缺乏幸福感的问题并不是中国人所特有,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规律问题。根据国际上通用的“3000美元的心理分界线”理论,当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可以用最优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人们在追求基本需求之外,开始关注一些非物质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及下一代的幸福。
据悉,中国的人均GDP于2008年突破“3000美元的心理分界线”,达到3400美元,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列全球第89位。随着人均GDP的飞速提高,国人对幸福感的迫切需求日渐增强。
与会专家认为,幸福感的多寡,并不能以简单的经济数字来衡量。经济发展能够提升幸福感,这种感觉来自物质生活的提高。发展比不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但经济发展虽能提升幸福感,但其对幸福的贡献却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
对于经济发展能否完全解决幸福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因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声誉、提升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李义平表示,解决这样的困境,需要在多方面进行改进,例如不能将经济发展简单与GDP挂钩,而要看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此同时要加大投入,改变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失衡现状,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增加民众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等。
也有专家对部分人群对幸福的“过度预期”表示忧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翟宝辉则担心,有些大学毕业生,一毕业“不管用谁的钱”就要买大房子,不切合实际的过度预期会把本来要在多年里释放的需求在一朝释放。而过度预期一旦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就会出现心理落差和不平衡,甚至是不满。他认为有关部门可以“降低目标的完美度,在有限目标情况下,有限的可以是目标也可以是时间。”
王郝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