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音乐教育工具论批判

来源:音乐探索   编辑:蒋立平   2016-10-30 15:09:00   作者:蒋立平

  摘 要:音乐的智育、德育、美育、娱乐功能等是理论界、教育界一直较为关注的话题。从20世纪初至今,国内研究音乐功能的文献不胜枚举,各层面研究者均有所涉猎,这些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引起社会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但是,其发挥的效力是有限的,因为这些研究本身并无确凿的科学依据,也经不起理论推敲。任何研究都有它的时代局限性,在当代中国,作为一门学科,音乐在教育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何以可能?应将其作为教育者的一种间接说教工具,还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修养、一种休闲方式?这需要当代教育者、研究者重新给出答案。

  关键词:音乐功能 音乐教育 课程观

  引言

  音乐在全世界各民族能跨越一切困难和障碍流传下来,除了能够愉悦人的身心之外,必然存在某种实用性的功能。前人已经做出了较为精辟的论证,特别是学校教育中经常提到的音乐的娱乐功能、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等。在以往音乐功能论的诸多研究成果中,大都将音乐作为一种工具以实现某种教育目的,如开发智力、培养品德、提高审美鉴赏力等等,索性将其称为音乐的工具性研究。所谓工具,“就是在对人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是该种行为所引起的现实结果,而不是该种行为的动机与实现手段的正当性与否”(芦满园.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思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9.)。包括急功近利的手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工具性功能不同于功利性功能,功利性功能是从功利主义思想中衍生出来的,然而,功利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共同幸福”(葛四友.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功利主义还是反功利主义[J].学术月刊,2003(1):28.),“功利主义”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偏向。

  从历史的角度看,音乐工具性研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要想将音乐确立为一门学科( 特别是在中小学中),必须通过各种研究证明其存在的教育价值。事实证明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设立“乐歌”课,成为我国最早正式设置音乐课程的学校(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0.)。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中小学音乐课从此有法可依。然而,旧中国的落后及新中国的百废待兴,并没有使得音乐课在学校中站稳脚跟。时至今日,音乐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仍然不容乐观。如果音乐在开发人类智力方面超越了语言类、推理类学科;在培养人们品德方面超越了其他德育类课程,那么作为教育者没有不重视它的理由。事实证明,音乐的智育、德育、体育类功能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其功能的发挥都是间接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存在的价值也不应该是作为其他学科领域的附庸,这需要当代研究者、教育者对音乐的存在价值重新进行考量,对其在教育中的地位要重新确立。

  一、音乐智育功能批判

  音乐的智育功能,顾名思义就是音乐在开发人们智力方面起到的作用。智力是以语言和逻辑推理能力为核心,集空间感知力、人际关系能力、音乐智力等多种能力的统一体。多元智力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其《智能的结构》对智力的定义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Gardner H.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 Basic Books,1993: 60.)。

  有一些研究认为爱因斯坦、钱学森等科学家之所以在科学界有如此卓越的成就,跟他们业余时间的音乐爱好不无关联。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钱学森热衷于演奏钢琴云云。但是,还有相当一些著名科学家不擅长音乐,却在科学领域亦有较卓越的成就,如陈景润(刘婴奇.对音乐开发智力有关论说的几点看法[J].人民音乐,1998(8):32.)。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专家也爱好音乐,却鲜有人提及。不知何时,在中国盛行一种说法,学习音乐可以改善儿童智力,提高学习成绩,特别是在“莫扎特效应”的驱使下,诸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从3、4 岁便开始学习乐器,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拥有如此多的琴童。

  智力是一个多元统一体,但国内大多关于音乐开发智力的研究并没有表明,音乐能具体开发智力的哪些方面。有研究指出,“同年级音乐专业学生的智力要比非音乐专业的智力要高,学习器乐时间长的学生比学习器乐短的智力水平高”(张楠.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引发的比较与思考——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智力差异性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这里所谓的智力水平高,就是指的学习成绩好。抛开上述研究使用范本、问卷设计是否合理这一问题不说,国内早就有研究认为: 学习器乐长短,与学习成绩好坏之间没有相关性(周海宏.器乐学习与儿童智力的发展——一个亟待研究的音乐心理学课题[J].人民音乐,1997(3):24.)。就目前高考艺术生,及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来说,文化课分数线普遍偏低,这又如何解释? 如果学习器乐的时间长短与文化课的学习分数高低成正相关,那艺术类考生的分数线应该偏高才合理。

  有研究认为学习器乐使得控制双手的左右大脑同时得到锻炼,特别是右脑的开发,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左撇子”就一定比使用右手多的人聪明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如果我们换一种能够使左右手同时得到锻炼的运动,是否一样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呢? 例如,有些人经过练习能够左右开工同时写字,或者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分人的智力不见得比学习钢琴的人的智力差。总之,人类的智力是由诸多能力因素构成的,音乐只能提高其中的音乐能力,如果说对其他方面的智力因素起作用也是“间接的”(郭声健.音乐教育是否可以开发智力[J].人民音乐,2001(4):32.)。目前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证明音乐能提高人类的学习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等非音乐能力。

  二、音乐德育功能批判

  音乐的德育功能,就是用音乐实现提高人们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通常使用的方式就是口头教化,或者行为影响,而这两点音乐显然做不到。之所以有研究说音乐具有德育功能,那只能说明这些研究混淆了音乐和音乐作品这两个概念,如果说众多音乐作品中,歌曲具有德育功能倒有一定可信度,因为歌曲的德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其中的歌词来实现的,归根结底是语言的德育功能,而不是音乐的功劳。如果作曲家先创作曲调,没有歌词的情况下,未必能产生同样的德育效果。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看,歌曲显然不等于音乐,只是其表现形式之一,音乐以其非语义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对人产生德育功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