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教育 > 声乐合唱类

民族与西洋的交汇——浅谈民族声乐的喉头打开

来源:文化发展论坛   编辑:张海宇   2015-09-24 14:25:00   作者:张海宇

  中国民族声乐的发生方法现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态。在我国传统歌唱方法中,民间唱法(民歌、山歌)和戏曲唱法(戏曲、曲艺)集中地表现出这一特点。例如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行当的发声各异,不同流派的演唱方法也不尽相同;大江南北各民族的民歌演唱,更是各色各样、丰富多彩。

  自上世纪初西洋的演唱方法传入我国后,其发声方法也步入我国声乐界,意大利学派、俄罗斯学派等各种学派引起世人的注意和学习。在音乐艺术院校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声乐教学体系——把民间唱法、戏曲唱法揉进到西洋的发声方法之中。几十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道路,就是在这种引进、借鉴、补充的局面下,逐步建立起了中国声乐学派及其教学体系。

  中国民族声乐作为一种发展的学科已被当今社会所认可。在许多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已形成了日益完整的一套训练体系,造就出了一大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他们经过科学的方法训练后,使自己的发声方法和艺术表现力步入一个新的台阶,不但能很有艺术魅力地演唱中国歌曲,同时也能很好地演唱外国作品。

  关于民族发声法与西洋发声法的巧妙结合,许多声乐专家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里,我从自己的体会中就“喉头打开”这一课题谈点粗浅看法。

  发声方法包含气息、吐字、共鸣、风格、表演等许多因素,它们都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训练方法和训练技术在这里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声音训练上,应该有许多手段,正如莫扎特所说“只能得出这样一条训练原则,那就是当我们朝着同样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走的是哪一条路并不是最重要的。不论用的是什么方法,只要是和我们声乐训练的总目的不相矛盾的都是好的方法”。

  民族声乐与西洋声乐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喉头打开”。我们知道,人类的发声是由声音的发声器和共鸣腔体组成,共鸣腔体加强了声音的泛音,使人声更为丰富。从解剖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人声的发声器是喉头,喉头打开显然是很重要的。怎么打开喉头呢?首先是放松下巴,将喉头稳定,披裂会厌皱壁在咽腔里打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半打哈欠”状)。大家知道,咽腔是喉腔里的主要共鸣器,美好的声音的音色是依靠咽腔的形状而形成的。感觉咽腔中很空(像有一个空气球),把想象的球体往下推,这样就可以逐渐把咽腔打开以食管的顶部,再加上深呼吸,使声音达到和谐统一,让自己特有的音色得到充分发挥。在这里涉及到头腔共鸣,“头腔”是我们美妙声音的天使,它能使我们高音区的声音稳定、宏亮、柔美,它是能感受到“吸凉气”的地方。发声时往后吸着唱,感觉全部头盖有振动,此时的软颚向上,下巴放松,喉头打开,气息保持在腰部的两肋间。这时气息产生了压力,所以要控制住气息,慢慢地往外推,以保持头腔共鸣和泛音。

  一般来讲,西洋美声唱法要求喉头打开,中国民族唱法同样也是这样的要求,只是两者要求打开的尺度不同。西洋唱法要求打开得大一些,民族唱法则要求喉头放得不是太低。美声唱法要求像“打哈欠”一样,软颚向后提,喉头位置相对较低,喉头打开较大。民族唱法则不同,它是吸到哪儿唱到哪儿,不过份提软颚。这样从听觉上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音色对比,使民族唱法的声音听起来圆润、通透且丰富,而又不失甜美。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自我感觉如果把喉头打开了,声音就是洋了,失去民族的韵味了。这种观念不但在学生中存在,在教学工作者中也有一些这样的现象,好像只有“挤、卡、紧”,声音使劲往前推,气息吸在胸腔,把自己唱得面红耳赤,只有这样了才算是民族化,声音才甜,才亮。殊不知这种声音的表现力是很有限的,而且常使人为你捏一把汗。这种现象在我二十多年的学习中不知反复多少次,认为只有把声音往前靠、嗓子亮、吐字清楚(其实,这时的吐字是死的)才是民族的。我过去在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时,由于声音观念不表,就从咬字上“咬内格”,结果是声音发僵发死,不灵活(因为发声靠共鸣,而不能仅靠某一种力量,只有共鸣才能使声音扩大和宏亮)。因此在我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就先把自己所走的弯路告诉学生,要他们树立一个好的声音观念,摆脱自我束缚,将喉头打开,让自己的、声音进入到一个科学的、美好的状态下去表现作品。

  喉头打开了,发声感觉在面部、头部、喉部和胸部,可用开口音做练习。首先作打哈欠状,呼吸由腰部、胸部、横隔膜与肋骨共同完成,不可用大力量,主要找以上的感觉。在唱高音时,软颚向上吸,喉头打开,用头腔共鸣。要先用半声找感觉,口不要张得太大、太横,可作啃苹果状,上牙床移向前,两唇要软、竖,舌面要放平,演唱姿势要自然、松驰,不要耸肩。对声音进行训练时一定要用心去体会,多听一些优秀歌唱家的演唱,从中吸取营养,培养好的声音感觉。

  古人说“其音皆本于喉”,不难理解,声音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喉。在练习中,这种喉头打开的感觉,只能靠听觉和肌肉活动感受到。喉部的肌肉只有在想到那种音响的时候,才能够有效地配合,而不是产生在想到肌肉活动或感觉到它的时候出现的。因此,只有在歌唱时做到喉头打开,我们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声通道,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声音,进而成为一名完全的歌唱者。

  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后,怎样把它运用到我们演唱实践中去呢?我们可以从语言特点、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入手。从语言特点来讲,我国地域辽阔,人品众多,有五十六个民族……准确掌握各个地域风格对演唱者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要求今天的民族声乐演唱者要有丰富的文学、历史等知识的修养。大家知道,汉字是一种音符,是“以形传意”,一个字一个音,每个字由一个到四个因素组成(如“啊”是一个因素,“天”是四个因素)。在歌唱时,在咬这些字的时候,口形是由闭合到开放,再由开放到闭合的。咬字的时候先咬字头,而后是字腹,再就是归韵(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咬字的“橄榄型”)。在汉语中,发声器官必须适应语音的开合特点,从而形成自己的发声方法,正如赵元任先生所说“语言里头的音位性的声调不同,不光是中国语言所特有的……(只是)声调这个东西,在中国语言里头,它的负担相当重”。因此在歌唱中,有所谓“腔随字走,依字行腔”的说法。我们在演唱中国歌曲时,必须把每个字的声、韵、调处理好,才能真正解决歌唱时的咬字问题。中国古代有“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的说法,曲子只是提供一个基础音调,歌唱者在演唱时必须加以润色,使它丰满、充实、美化、形象。于是就出现了“字正腔圆”等一系列声乐术语,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训练的重要内容。

  一名成功的歌唱家,总是在不为地吸收与借鉴中丰富提高自己,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希望大家在掌握了“喉头打开”的发声技巧后,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去。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我国的民族声乐推向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境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