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教育 > 声乐合唱类

论歌唱感觉的综合培养

来源:文化发展论坛   编辑:张海宇   2015-09-24 14:22:00   作者:张海宇

  歌唱感觉在音乐思维中是艺术想象的潜意识,这种无意识情感是隐藏在歌唱者深层心理结构系统中的巨大潜能。嗓音是我们歌唱的先决条件。要掌握歌唱艺术,除本身必须有好的条件之外,还要进行必要的嗓音训练,这样才能获得运用自如的歌唱能力。

  谈到歌唱感觉,我们必须从声音谈起。我们知道,声音是运动的,音乐同样也是运动的。那么,怎样把握好歌唱状态,就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从声音的发声结构来讲。声音是通过声带能够形成振动而产生的,然后经过口腔、鼻腔、头腔等的共鸣而扩大。在这样几个腔体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产生出正确的发声状态。按照艺术性歌唱的要求,经过严格的嗓音训练才能达到完美的发声状态。发声技术训练是声乐艺术教学中最为复杂的环节。通过这样一个长期的、正确的发声训练后,下一步就是我们所讲的“歌唱感觉”的问题。

  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他们通过歌唱传递给听众的感觉也不同。因此,要因材施教,看他们属于什么类型的声音以及属于何种的性格(是抒情的、戏剧的,还是内向型、外向型等等)。在这里还有个心理素质的问题。有的学生演唱歌曲时很会调动情绪,有歌唱的欲望,对歌曲内容也有理解和表达,但不能延续下去,这说明基本功不扎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他们扎实的基本功,让他们学会用心来歌唱。有的学生“玩”技巧,把自己的声音唱得很大、很宽、很亮,根本不重视歌曲本身的情感,只是自我陶醉。对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特别强调“声情并茂”、“以情传声”,让他们学会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只有对每首作品都去认真体会、理解,把自己的声音技巧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样才会成为一名成熟的歌唱者。那么,怎么来培养歌唱感觉呢?

  歌唱感觉是把歌唱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发声器官传达给听众的整体印象。它是由内向外发散的,又是由外向内收拢的。歌唱感觉是在人的机体内部产生,是有很强的心理能量。听众与歌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情感上的交流,这样的歌唱才是有生命力的。“感觉”只要萌生,“心”就会自动地歌唱。只有产生了良好的歌唱感觉,在这样一个感觉的引导下,才能使自己的演唱得到相应的改善。

  对于初学声乐的人,歌唱感觉都是自然的,是处于原来状态的。通过知识的传授,启发学生的悟性,保持他自身的歌唱感觉,然后对其进行音高、音阶、元音的练习,使声音达到完美统一、和谐通畅。使学生从中意识到音调自身的物理性质,音调对人的生理影响,歌唱潜意识对音调的接受情况,等等。使学生认为声乐是一门科学,是人们感受感性世界的媒介,是把内心的潜意识情感转化为外部的形式表现。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感觉冲动”来自于人的自然存在或他的感性本性,而“形成冲动”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性。人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用理性去维护感性,通过感性激活理性。人形成感受性的东西越多,这种感受性越敏感,就对各种现象提供的感受面越大,人就可以越多地把握世界,并且越多地发掘他的潜在素质。歌唱感觉的培养也是如此。后天的歌唱感觉培养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阅历、先天素质以及教学的目标培养等等有关。通过声音这个载体得到了充分表现(这其中也存有个性差异)。“无信其声不立,无法其音不成。”“法”即授以规矩,“信”为凭借物。声音是要经过科学训练的,情感是已知的,也是可以借鉴的。

  以上我们对声音结构、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诠释,那么怎样才能对歌唱感觉进行培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综合培养。

  (1)保持歌唱者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在音乐思维中,无意识情感往往处于一种无目的、无规矩、无秩序的既生动丰富又混沌莫辨的状态,正如歌德所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从哪里来,至哪里去”。正是由于这种原生状态的丰富性、生动性、活跃性,为歌唱者与听众的整个情感系统及其心理过程提供了用之不尽的源泉。兴趣正是这种源泉的动力。在最初的学习中只是模仿某个歌唱家,演唱他们的作品。怎么唱好这些作品,通过怎样的技术技巧达到完美?这就要依靠教师把他们的这种对歌唱的兴趣坚持好,然后通过系统的训练和艰苦的学习,掌握歌唱技能。由爱好兴趣升华到一种事业,这时对歌唱就不仅是兴趣而已,而是把歌唱当作终身的追求。歌唱的感觉细胞也日渐活跃,感动人心。

  (2)注重歌唱情感的表达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无意识情感是一种多层面、多因素、多形态的复杂系统。它既有本能的感情因素,也有积淀的理性成分,既有消极的病态活动,也有积极的创造功能。那么歌唱者把歌唱情感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表达呢?

  首先歌唱者对歌曲要进行二度创作,熟悉作品,调动一切情感使它们有序地组成创作思维,决定情绪、情感、记忆、想象和联想的方向。把作品作为情感体验的载体,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歌唱情感的表达,是隐藏在歌唱者深层心理结构系统中的巨大潜能。是一位艺术家良好艺术素质的基本要素,是创作思维中环绕一切过程的“横向能力”,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从一条简单的练声曲开始,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情绪,从而培养歌唱感觉,达到“心与物游,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3)协调学生的歌唱状态

  一是内部器官,二是外部形态,这两者要统一和谐,才能达到“有动于中,则形于声”。要掌握歌唱艺术,除本身已有良好的本质条件外,还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作为职业演唱者,他的声音不应当是自然形态的,而应当是按照歌唱艺术的要求来进行协调的歌唱。如果一名歌者虽然理解了词曲之意,却不能用好的声音去表现,高音上不去,弱声收不住,缺乏呼吸支持,高音区与中音区不能协调统一,那他怎么能把一首好的作品传递给听众(因为声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声音美才能使听觉器官感到美)。要做到声音松驰,演唱一气呵成,这时就要注重外部形态。面部表情要松驰、自然,形体要协调,站姿要优美,眼睛要有神。所谓的“精、气、神”就是要有良好的舞台形象,与美好的声音形成和谐完美。这些和谐的整体与我们的情绪和经验相联系,自我们的心田流出。《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声也。人心之动,物质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旖,谓之乐也。乐者,乐之所由生也,其中在人心敢于物也”。可见,歌唱感觉的培养,是一个综合培养过程,缺一而不可。人生含气具情,有动于中,则形于声。而声之为乐,必至“和”之最高境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