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牟平典范:“红薯富民”振兴路

2020-07-13 16:20:5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刘春雁 通讯员 冯全胜 烟台报道

  编者按:近年来,牟平区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模式,强村富民实现共赢,乡村振兴全面起势。为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即日起,开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牟平典范”专栏,连续刊发部分村庄的典型做法,引领带动更多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高标准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牟平篇章!

  槐树庄村,位于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紧邻牟乳线,共有142户、384人,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18名,耕地760亩,果园100亩,山峦1000亩。曾经的槐树庄村饱受水源保护地的发展限制,既留不住人种地,又引不进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也不高,村党支部班子一度被村民质疑。2019年3月,槐树庄村党支部领办了烟台市嵛茂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致力做精做细做大红薯产业,走出了一条“红薯富民”的振兴路。目前,全村共有9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入社比例达到70%。

  长久以来,槐树庄村一直有两个“软肋”:一是位于高陵水库水源保护地,不能发展工业和畜牧养殖业等;二是村庄老龄化严重,留守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全村60岁以下的不足20户,60岁以上的却有上百户,传统农业的路子越走越窄,一直是全镇有名的穷村。

  脚下坎坷脱贫路 抬头望见新希望

  “我是土生土长的槐树庄人,祖祖辈辈住在这里,我给父老乡亲们承诺过要带着他们致富,但又谈何容易啊。”44岁的槐树庄村党支部书记于峰回忆起村庄发展无门的那段时间,眼神里还是满满的无奈和不甘心。自2011年回村任职以来,如何发展村庄经济成了压在于峰心头的大事,他带着支部一班人想过不少办法,却总是因为两个“软肋”的制约而行不通。

  于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好几年,槐树庄村依旧暮气沉沉,在村“两委”成员的心里,担忧和焦虑的情绪与日俱增。在一次党员大会上,有老党员当面对于峰提出了质疑:“当时全村老百姓选你上来,就是看你年轻有干劲,以为你有想法、有头脑、会干事,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村子迟迟没有得到发展,不光是我,其他人也对你意见也很大。”于峰涨红了脸,没有底气去反驳,他暗下决心,自己必须想办法拔掉槐树庄的“穷根”。

  2019年,烟台市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业大镇高陵镇积极响应。年初,高陵镇党委召开了全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进会议,对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全面动员,并打算在全镇重点培育一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打造样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能解决村庄穷、人心散等一揽子难题,还能得到镇上和区里的扶持,我当时真是越听越激动。”会议一结束,于峰就立马向镇党委书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入选全镇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

  当天晚上,于峰就召集村“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开会,传达了镇党委的会议精神,并详细地分析了村庄现状,最终统一了思想,决定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路子。

  支部吹响振兴号 党员带头破难题

  对槐树庄来说,合作社的启动资金是一个大难题,村集体经济薄弱,根本就拿不出钱。“既然咱认准了这条路,头拱地也要干出点成绩来,不能辜负了父老乡亲对咱们的期望。”于峰决定把积攒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垫上,等合作社盈利了再慢慢拿回来。在他揣上存折去银行的路上,村里的党员拦住了他。这其中也包括当时在大会上质疑于峰的那名老党员,“不能光让你掏钱,我们都掏钱入股,就怕你不敢干,你只要肯干,叔第一个支持你!”于峰听到这话,大把的眼泪就往下落。在于峰的带动下,全村18名党员不仅把自家的土地全部拿出来入股,还掏出了50万元,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

  接下来,合作社又面临选择产业的问题。由于地处高陵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很多挣钱的项目都没法干。此时,高陵镇党委也在对全镇下步的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经过邀请专家对镇域的土质、气候进行分析,确立了围绕“烟薯25”打造“红薯小镇”的产业定位。于峰等人决定紧跟镇党委的规划,发展红薯种植。“红薯种植成本低、劳动强度小,是一项几乎不需要‘壮劳力’的项目,我看咱村就应该跟着镇上的规划走,发展红薯产业。”“我赞成,依托着镇上的品牌,准没错。”“这样不仅集体经济能发展起来,还可以给村民创收,一举多得。”大家纷纷赞成。

  2019年3月,槐树庄村党支部领办的烟台市嵛茂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在入社大会上,村民们咨询着入股程序,讨论着种植前景,先后有90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占全村总户数的70%。村集体以土地、资金和固定资产入社,占股30%,村民以土地、资金入社,占股70%,共流转土地191亩,募集资金50万元。

  环环紧扣产业链 处处增收提效益

  合作社办起来了,但于峰心里却算了笔账,“虽然合作社选择了种植红薯,但是红薯的利润还是太单薄了,从地里挖出红薯直接卖,根本卖不上几个钱,算下来,一年也就给老百姓分几十块钱,什么时候才能奔上小康?”如何从“小红薯”里挤出“大效益”,成了于峰苦思无果的难题。

  2019年7月,烟台市派驻的“乡村振兴服务队”进驻了槐树庄村,槐树庄村是烟台市“乡村振兴服务队”驻高陵镇工作队的定点包帮村,服务队成员在得知村里的难题后,到红薯地里做了实地调研,又和镇党委、村党支部多次探讨,最终明确了“拓展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发展思路,力争从育苗、种植、加工等环节全面突破。

  “在红薯种植成本中,购买薯苗是最大的投入之一,以往散户种植都是外出购苗,不仅价格贵,品质还没保障,我们合作社要考虑自己育苗。”于峰分析道。在多方联系下,合作社与烟台市农科院甘薯研究所达成合作,投资30余万元建设两座高标准育苗大棚,每年产高品质红薯苗约200万株,其中40万株用于自种,160万株对外出售,仅售苗一项每年就能为合作社带来收益9万元左右。

  于峰还想搞机械化种植,机械倒是好买,但问题是槐树庄的土地没有成片连方,合作社的土地之间夹有几块村民的土地。这时候,槐树庄的党员又一次站了出来,主动拿出自家“好地”与暂未入社村民的“荒地”进行无偿置换,最终把191亩地块连成了片,实现了红薯的全机械化种植、采收,极大地节约了种植成本。目前,槐树庄村合作社的红薯种植亩产达4000斤,其中2500斤为3两到1斤半的“通货”,通过电商、微商等渠道可进行直接销售,年收益约12万元。另外,每亩地还有1500斤红薯因单重过大、卖相不佳等因素难以直接销售,以往村民都直接喂了禽畜,于峰觉得这样浪费了心疼人,琢磨着能不能自己进行深加工,制成红薯干。他亲自去工厂对接,引进了一整套的红薯干加工设备。他们没有采用简单烘烤的方式,而是模拟红薯干的传统制作工艺,采取低温风干制做红薯干,“烟薯25”糖分充足,制成的红薯干口感极好,很是抢手,每斤可卖到15—20元,年收益在10万元以上。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农民,从小就知道任何粮食都不能浪费,我们资金有限、土地有限,不仅要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节约成本,还要尽可能地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收益渠道,现在有了党委支持、服务队帮助,在家门口开起了工厂,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都变成了现实。”于峰指着身后已成规模的红薯加工厂自豪地说。

  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合作社将红薯种植延伸为完整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可以创造价值、收获效益。如今,合作社的年毛收入能达到70多万,纯利润30多万。“小红薯现在是我们全村的金疙瘩,合作社一股就能分红300多元。”村妇女主任王素锦高兴地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党支部的威信也提上来了,安排什么事情都是一呼百应。以前留在村里的妇女要么凑一块打麻将,要么东家长李家短,现在都到我们的育苗大棚、红薯干加工厂打工,一包干劲,就连老信访户也主动入社,村风一天比一天好。”

  现在的槐树庄村已经是牟平区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村,他们计划在做精做大红薯产业的同时,推进产业多样化发展,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整合村北侧4亩荒滩地作为“柳蚕—食用菌—金蝉”养殖示范基地,发展“柳树上养蚕、树下种蘑菇、土里养金蝉”的新型生态农业。

  如今再走进槐树庄村,与以往相同的是,牟乳公路依旧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不同的是,一个新的槐树庄村山清水秀、村强民富,舒展羽翼、正欲腾飞。

  启示:槐树庄村村集体底子薄、经济弱,但采取“小步快走、稳扎稳打”的产业发展策略,立足实际准确研判村情、因村施策,紧扣“红薯小镇”定位发展红薯产业,坚持做精做细,补全上下游产业,打造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环环相扣、环环得利,将“小利润”汇成了“大收益”,趟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也给其他经济薄弱村提供了“增加收益渠道、提升农业附加值”的槐树庄样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春雁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