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记者 李楠楠 烟台报道
回里镇胡家夼村位于福山区东南,坐落于狮子山脚下、毗邻204国道,是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所在地,红色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福山的“小延安”。现有村民540户、1470人,村“两委”5人,党员53人,村民代表36人。近年来,胡家夼村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积极传承发扬红色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红促治,有效凝聚村庄发展合力,先后获得“省级先进基层党支部”“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福山区清廉村居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传承红色基因,用好村风“传家宝”。坚持把红色文化发掘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构建“一馆一廊一广场”相互呼应,全面营造乡风文明浓厚氛围。“一馆”即福山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村史馆,坚持“修旧如旧”,投入专项资金60万元精心打造,系统梳理17位本村革命烈士感人事迹,配套编撰讲学课程,常态化组织“马扎故事汇”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擦亮村庄红色底色。“一廊”即600米沿河文明景观长廊,发挥“水清竹青”特色,因地制宜、因势造景讲述文明故事,推动文明村风深入人心。“一广场”即“福”文化广场,硬化路面400平方米,增设“清风亭”、健身器材等群众休闲娱乐设施,定期组织广场舞、“村晚”、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建章立制,提炼治村“小妙招”。坚持立足村情、实事求是,总结提炼“治村四策”,统抓村庄大事小情。晨会议事“不黏糊”。村党支部书记胡辉带领班子40年如一日,每天早上六点召集村“两委”碰头,开短会、说实事,确保工作不撒不漏、责任卡实到人。集体干事“不含糊”。明确村级工程均由村集体包工包料建设,严禁村干部承包、干预,充分避免暗箱操作,有效节约工程资金,同其他村庄相比,实现了“用100元的资金干成了120元的工程”。一账两记“不烂糊”。在严格执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坚持同步记录“流水账”,推动大到一项工程、小到一支笔,都能让群众看得懂、算得清,实现村级财务在阳光下运行。坐班值班“不迷糊”。明确村“两委”干部每人一天,换班请假均需报备,当日工作未完成的,需与次日值班人员进行交接,实现群众既找得到人、又办得成事,推动村级事务平稳有序运转。
突出文化引领,释放发展“源动力”。牢固树立“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理念,以淳朴厚道村风为村庄发展保驾护航。抓实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建3支村级志愿服务队,在常态化开展“五为”志愿服务的同时,积极投身村级工程建设,近年来通过干群合力,胡家夼村全部河库塘坝全部实现联网贯通,并配套扬水站等水利设施,灌溉问题迎刃而解,干成了一般村不敢想也不敢干的“大工程”。做好产业发展文章。村集体牵头建成胶东唯一一家国标冬钓馆,引进投资7.2亿元的农光互补项目,实现从40年前负债超20万到如今固定资产超2400万的华丽转变。营造和谐稳定大局。村干部率先垂范,党员村民代表以身作则,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帮助协调解决村民矛盾纠纷,近年来,胡家夼村未发生1起信访案件,群众满意度逐年攀升,一幅文化引领、文明赋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狮子山下徐徐展开。
初审编辑:王瑜
责任编辑: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