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泽
编者按:
齐鲁大地,新旧动能转换大潮风起云涌;黄渤海之滨,烟台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今年是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关键之年,是烟台市重塑重振的起势之年。烟台市认真落实省党代会提出的“走在前、开新局”部署要求,着力构建“1+233”工作体系,不断增强城市生长力,让广大市民听到城市生长的声音,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
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澎湃新动能,烟台走在前”系列报道,聚焦烟台上天、入海、高端化工、清洁能源、人类健康等领域的旗舰项目,展现烟台新旧动能转换和项目建设新成就、新气象。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亮 烟台报道
天之涯,海之阳,招虎山下,丁字湾畔,曾经的荒凉之地正在成为发展热土。烟台海阳近年来成为网红城市,火箭发射、光伏发电、海上风电、核能利用等一大批高科技、高成长、生态型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核能发电、供热,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去年冬天,海阳市提前六天启动供暖,实施核能供暖,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全国媒体纷至沓来。从2021年11月9日到2022年4月1日,海阳核能供热稳定运行143天,供热面积近500万平方米,惠及海阳城区20万居民,为“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整县制核能供暖“海阳模式”。核能供暖,温暖了一座城,湛蓝了一片天,海阳百姓除了感受到更稳定、更暖和的供暖效果之外,更欣喜的是,供暖费每平方米省了一块钱。
海阳“绿电”,光明照耀青烟威
海阳遇见核电,是一场美妙的因缘际会。
核电厂址属于十分稀缺的资源,对地震、水源、水文、气象、环境、人口分布等诸多因素有着严格要求,适合建造大型核电站的厂址少之又少。拥山抱海的海阳凭借天时地利脱颖而出。
烟台是国内首个成立核电办的地级市。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烟台市核电建设项目办公室。2008年,烟台市政府出台了首个核电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核电产业的意见》。
清洁能源产业,烟台先行一步,创造了四个“第一”:形成全省第一的清洁能源规模体量,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海阳成为全国第一个“零碳”供暖城市。其中,四个都与海阳有关,三个与海阳核电有关。海阳核电站是山东省首座投产发电的核电站,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并预留2台扩建场地。山东核电有限公司于2004年9月注册成立,负责海阳核电站建设运营。海阳核电作为我国首批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挑起了第三代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大梁。中国核电人立志要从三代核电起步,跑步前进,完成中国核电的自主化。
一期工程1、2号机组分别于2018年、2019年投入商运,截至目前,已累计安全发电超过740亿度,为减少燃煤发电、助力双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期工程3、4号机组预计2028年全面建成投产。建成后,年发电量约为200亿千瓦时,可满足青岛、烟台、威海地区全部居民的生活用电。
三期工程5、6号机组相关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以期实现3、4、5、6号机组连续开工建设。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2021年,《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指出“围绕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开工建设海阳核电二期等项目”,将大型核电基地建设纳入了长远规划。
去年以来,清洁能源被列为烟台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烟台市将核能发展作为推动双碳发展的重要内容。烟台市政府分别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烟台“核电之城”建设进一步加速。
核能“绿热”,暖流涌进千万家
作为山东“首核”,海阳核电站一直在探索核能供热。
早在2018年海阳核电1号机组商运当年,为落实国家电投党组“加快由核电向核能拓展、单一核能向多能综合利用拓展、核能向核技术利用和核环保拓展”战略决策,山东核电就提出了核能供热的构想,在国内率先开展大型压水堆热电联产研究与实践。
2019年,“暖核一号”一期31.5兆瓦核能供热工程作为我国首个核能供热商用工程投运,被国家能源局命名为“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2021年冬季,山东核电启动了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二期202.5兆瓦供热工程,拿出4%的发电量,为海阳主城区直接输送热量,让这座北方小城告别了化石燃料供暖的时代。
海阳核电1号机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电联产机组,取代了当地12台燃煤锅炉。2021-2022首个供暖季,核能供暖累计提供清洁热量200万吉焦,减排二氧化碳33万吨,供暖季空气中PM2.5下降了16%,天气优良率上升了17%,明显提升了区域供暖季空气质量。同时,2摄氏度海洋温升面积缩减了25公顷,有效改善了周边海洋生态环境,为我国核电基地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示范,真正实现了当地民众、地方政府、热力公司、核电企业以及生态环保的多方共赢。
“暖核一号”先后获评2021年央企十大超级工程、2021年核领域十件大事等,国际原子能机构、经合组织核能机构等国际组织也对海阳核能供热表示高度认可。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稳妥开展核电余热供暖”。
记者从山东核电了解到,“暖核一号”三期900兆瓦工程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计划于2023年供暖季前建成,届时将具备供热能力3000万平方米,可向周边城市延伸供热。总投资30亿元的向莱阳、乳山等地供暖管网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8月开工建设,2023年投入使用。
可以期待,未来的某个冬天,这座核电站将把热量输送到青岛、烟台、威海三座城市,核能“绿热”将涌进更多的家庭。
产业“裂变”,延伸链条无极限
国家电投核能发展总工程师,山东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放,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核领域工作。他见证了核电在烟台、在山东的发展历程。
“核其实是很友好、很安全的,核能可以为人类做出更多贡献。”吴放表示,山东核电一直在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充分放大核能潜在效益,延长锻粗产业链条。
核能+海水淡化——
海阳乃至整个胶东半岛是严重干旱地区,山东核电积极探索供热和供水的耦合,依托多年海水淡化运行经验和取排水等工程设施,分步实施海水淡化工程,缓解胶东半岛清洁取暖和淡水需求两大民生问题。
2020年11月,建成投运世界首个水热同传实践项目,首次实现了供热和供水的跨界组合。在水热同传基础上,2021年5月,与清华大学合作建成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传”试验工程,可以将海水直接变成95℃的高温高品质淡水,首次实现了对核能进行先发电、后制水、再供暖的三级高效利用,在“零碳”供热的同时“零能耗”制水。
海阳核电站规划分阶段建成年产3000万吨至1亿吨淡水供应能力的海水淡化工程,力争成为胶东半岛重要的战略储备水源,减少对引黄、引长水的依赖,间接减轻黄河非生态用水量保护母亲河,助力地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核能+乡村振兴——
山东核电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联合海阳市政府选择试点乡村开展绿色新能源村庄建设,推进“核能+”的新型耦合方式样板房工程,利用居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用谷电以及核能供热提供清洁供暖,配套高品质淡水制取装置制水,实现同步供热、供水,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用能结构,打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核能+氢能源+工业用蒸汽+N——
山东核电研究实施核能+氢能耦合发展的新产业,依托核电厂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制氢基地。
同时,“核能+”工业供汽、大型水储热、现代农业等项目已纳入核能综合利用研究规划,以核能为主的多能融合体系美好愿景正在海阳逐步变成现实。
海阳市委书记刘海彬表示,核能作为安全高效、清洁零碳能源,对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下步,海阳将与国家电投山东核电紧密合作,加速推进核能综合利用,“核能+”裂变效应,让核能造福齐鲁大地、造福烟台人民。
“清洁的电”“零碳的暖”“纯净的水”“绿色的氢”……
海阳核电,不止于电;核能之能,无所不能。
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