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亮 烟台报道
10月19日—21日,以“绿色发展,低碳未来”为主题的“2021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在山东烟台举行。10月20日,同步举办的“城市能源变革与低碳发展分论坛”,通过搭建多层次沟通交流平台,探讨新形势下城市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以城市为主体的碳达峰、碳中和大计建言献策。
全球性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危机应对,亟需创新的城市碳中和解决方案。“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将成为‘十四五’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降碳减排的首要抓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助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副主任李海龙在会上指出。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发言指出,伴随着城市日益成为碳减排的新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500个城市提出或正在提出碳中和相关目标举措,希望率先为全球共同迈向碳中和创造条件。
与会专家指出,伴随着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上升为中央战略,并逐步落实,未来5-10年将是我国城市节能降碳的战略机遇期。但纵观当前“缺少系统性、协同性”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突出制约。
“如部分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及方法仍待系统提升,管理和保障机制仍滞后于生态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关注大城市而忽视中小城镇,注重新城建设而忽视建成区的生态化改造等,均制约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节能降碳的高质量推进。”李海龙指出。
柴麒敏建议,我国应制订引领性城市碳达峰行动计划,战略性部署城市碳中和愿景目标,同时要注重运用经济政策、市场交易等激励约束手段,提供更多零碳公共服务产品,而在推动新型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着力实现公正转型,共同分享低碳转型效益,并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碳中和行动。”
李海龙亦建议,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应聚焦主要领域,协同推进。应以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主攻方向,全域推进、中心城区引领,狠抓可再生能源、建筑、环境质量、城市交通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展示未来绿色场景,形成全过程规划建设管理管控模式体制与机制。
“根据国内外城市的碳排放清单,不难发现城市经济实力、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关键要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市政院副总工程师魏保军如是认为。
魏保军进一步指出,振兴城市经济、绿色城镇化、城市物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及能源转型、发展绿色交通、修复生态环境等是城市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及能源结构调整对城市减碳效应最直接、最有效。“各城市应在明晰本市碳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制定因地制宜的碳达峰行动方案。”
会议期间,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中国气候行动规划项目技术经理毕云青着眼于国际视角分享了“近零”碳排放城市的国际经验;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宝智,协鑫集团副总裁梁文章,眉山加州智慧小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品牌推广副总监杨梦滢,国网(苏州)城市能源院双碳协同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查晓冬等分享了各自在低碳城市建设领域的最新理念与解决方案成功实践。
陈宝智介绍,目前,中核集团已与云南、福建、西藏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致力于以清洁能源助推地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如与云南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供具有中核特色的“清洁能源+核医疗+环保+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未来我们将重点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长租公寓、供热、污水、冷链、片区开发、智能停车场等领域逐步形成产业链经营能力,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陈宝智说。
协鑫集团副总裁梁文章介绍,在打造碳中和示范城市方面,该集团将有效利用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等,为绿色科技产业保驾护航,打造零碳产业园,特别是针对低碳便捷城市交通打造,致力于将超级电港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发电、配电、换电、充电全场景应用,以港-车-站为关键节点,构建 “风光储充换氢”零碳产业生态链。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地矿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函,杭州燃气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胡裕民,中石化绿源地热能(山东)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圣杰,烟台卓越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擎等嘉宾,围绕“‘零碳’导向的城市能源转型与低碳城市项目经验分享与掣肘解析”分享了各自所在企业的低碳项目解决方案,并就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展开深度讨论。
初审编辑:王亮
责任编辑: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