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新闻 > 财经要闻

支付宝剑指银联垄断 收编不利于行业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   2013-08-29 09:25:00   作者:

  原标题:支付宝剑指银联垄断 业内:收编不利于行业发展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28日讯(记者 蒋诗舟) “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宝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支付宝8月27日在官方微博上发出声明。中国经济网记者询问“众所周知的原因”究竟指向何方,支付宝方面表示,“对停止线下POS业务的原因不做评论。”但就善后问题,对方说,“我们已经和个别银行取得联系,后续会由银行接手继续为商户提供服务,不会影响商户正常的POS收单。”

  业内普遍认为,支付宝的“模糊表态”不仅剑指银联垄断,也趁机抛弃不怎么赚钱的鸡肋业务。银联的强制收编行为也引来了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不满,称此举将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支付宝:既剑指银联垄断 又抛弃鸡肋业务

  支付宝的“模糊表态”,使得市场的质疑眼光马上转向中国银联董事会最近的一份议案,即“2013年9月起,各成员银行停止向非金机构新增开通银行卡支付接口,存量接口上不再新增无卡取现、转账、代授权等银联卡业务”和“2014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等收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一系列措施。

  不少业内人士称,银联此举涉嫌垄断。银联则表示,使用"银联"品牌,就应遵守银联卡规则和规范。且目前非金机构与银行的连接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不过,自去年3月支付宝推出物流POS支付方案,引入整合刷卡与货单信息管理功能的支付宝POS终端设备以来,运营一年多,线下POS业务在支付宝整体业务中占比仍然很小。

  据接近银联的支付行业人士透露,支付宝停止POS业务不仅是因为银联施压。“以后的线下交易,POS不一定是主流,支付宝停止线下POS业务,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也涉及到自身方案的调整。”一位支付行业人士称。

  有媒体点评说,支付宝在做的是一项所谓的“反垄断”努力,就“死”给银联看,宁愿不做线下POS业务也不低头。

  在银联欲收编的大背景下,支付宝此时停掉POS业务,并采用模糊的表述引导舆论方向,“心机”不可谓不深!

  银联:可以与第三方机构共赢

  在银联看来,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银联网络,可以共赢。

  目前已有60多家主要的非金融机构已经接入银联网络。银联表示,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开展非金融机构银联卡收单业务规范工作,有助于商业银行详细了解非金融机构收单业务场景,掌握客户交易信息,更好地保护持卡人账户信息及资金安全,提升持卡人服务水平。

  银联相关人士还强调,作为银行卡组织,无论是传统业务还是创新业务,银联发展模式始终是搭建平台,不直接与银行、非金机构等产业各方争夺市场,而是提供开放性、包容性平台欢迎各方接入,丰富客户选择。

  但是,银联的“小九九”到底是合作共赢还是虎口夺食,已经不言自明了。

  业内:不利于行业发展

  目前市场上第三方支付机构有200多家。在线上,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大部分业务已不再经过银联,而在线下收单业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自行与银行清算的条件。

  有业内人士算了笔账,一笔线下的跨行刷卡交易,商户会支付一定的手续费收入,这笔钱要在发卡行、收单机构和银联之间分配。分配的比例粗略看是7:2:1。由于很多第三方机构直接与银行开展合作,甩开了银联,所以第三方支付兼做“收单”和“转接清算”两个角色,得到手续费中的约三成份额。而银联就赚不到传统线下交易中的“1”。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银联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收编第三方支付。

  有调查报告预测,到2014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网上支付总交易额将达8万亿元,由此衍生的手续费也将达到240亿元。一旦第三方支付企业的线上业务转移至银联系统,银联的相关收入无疑会水涨船高。

  有第三方支付企业人士表示,银联收费并非不可以,但除了不能强迫企业外,还必须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事实上,在国家鼓励金融创新的大背景下,银联出台“强迫”第三方支付企业合作的文件,不仅不利于行业发展,还有垄断之嫌。

  相关阅读:

  中国银联:全称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称:China UnionPay Co., Ltd.), 2002年3月26日成立,总部设在上海。中国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目前已拥有近300家境内外成员机构。

初审编辑:张雪松
责任编辑:许堂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