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军
15日,一则喜讯传来:烟台市“构建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这是继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激励烟台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和2020年我市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城市信用状况排名第四位后,收获的又一殊荣。
信用监管,是“放管服”改革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动力。近年来,全市牢固树立“行为做基础、数据为桥梁、应用是核心、结果显导向”的理念,全力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惠企便民为宗旨,为打造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注入“信”动能。
以诚立市,以信筑城。
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烟台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新型监管机制,促进“放管服”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推动信用监管,市委、市政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全力推进。2021年7月17日,我市审议通过《中共烟台市委关于构建“1+233”工作体系的决议》。《决议》提出,打造诚信法治市场环境,强化政府诚信建设,完善法治环境评价体系,依法依规兑现对企业承诺事项。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市梳理组织架构,成立由17个部门(单位)组成的烟台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在区市层面,所属区、市均切实贯彻烟台市信用建设要求,相应建立了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或信用建设领导小组机制。同时,我市多措并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争创省级社会信用建设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试点、企业信用管理试点、市场监管总局在山东省唯一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试点,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实现与省里统一信用查询、信用报告、信用修复等信用服务,加快推进企业信用管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目标确定,各项工作持续加速推进。目前,我市已印发《烟台市公共信用信息“三清单”》,研究编制《烟台市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进一步明确信用信息范围,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推进市级信易贷平台建设,推动市场主体、银行入驻,实现企业和银行无缝对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各类审批、财政性资金使用、招标投标等领域加强信用结果应用,增强守信企业获得感,提高失信企业违约成本。同时,推进信用商圈、信用村镇及各类“信易+”场景应用,优化营商环境。
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智慧监管是公平竞争的保障。我市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把搭建信用监管平台做为开展信用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全、通、准”三个关键字,探索建立了“1+1+N”一体化信用监管平台,即1个总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1个单设的烟台市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N多个部门系统贯通、数据共享。并建成应用数字市场一体化监管平台建设工程,集聚原质监、工商、食药、知识产权、物价等71个系统,建设集数据采集、处理、交换为一体的数据资源共享中心。目前,全市98万市场主体信息全部纳入平台。
——突出“全领域”“全覆盖”。坚持全领域搭建平台,在全市范围搭建了1个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目前,全市已有20个部门、单位完成系统接入工作。坚持全覆盖数据归集,结合各部门权责清单,编制了覆盖46个政府部门的信用数据清单,涉及5033个具体事项,目前已归集各类公共信用数据7亿条,为信用监管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保障数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共享互通。着力打通两个关键环节:对市级自建的数据平台,直接采取系统互联互通方式,进行数据归集;对于依托国家、省建设的数据平台,无法实现系统直接联通的,搭建了1个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由各数据源部门每半月上报平台交流共享。今年5月份,烟台市获批“山东省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试点”,在全省率先与“信用中国(山东)”直接联通,实现市县两级跨部门、跨区域系统贯通、数据共享应用。
——为确保数据精准有效,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了数据校验审查机制,针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市场主体名称、处罚金额等30余项重点字段进行校验,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市场主体名称不一致的列为不合规数据,返回数据源部门整改;对处罚金额大于100万元的行政处罚列为异议数据,全部进行两次核准。同时,烟台还针对多年沉淀、重复无效的信用数据,专门建立数据清洗机制,定期开展陈旧数据清洗,不断提升信用数据的精确度、规范化。
人无信不立,城无信不兴。
商事制度改革之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失信事件不可避免,如何做好事前监管、把好入口关对监管部门而言是一种新的考验。
对此,烟台确定打造诚信监管目标,从最难点和最堵点入手,聚焦流程再造,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闭环链条。
围绕事前监管环节,烟台大胆探索“容缺受理+无感核验”审批服务模式。2018年以来,全市围绕事前信用监管,深耕模式创新,在全省首次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嵌入政务服务平台审批系统;2020年又将全国“信用红黑名单”数据全面嵌入各级政务大厅,为容缺受理夯实了信用数据“底座”,在全省率先实现零材料、零流程、零操作的“无感式”信用核查。与此同时,按照“承诺就批,失信担责”的原则,在涉企审批领域加快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梳理出建筑业企业资质核准等“告知承诺·容缺受理”事项772项,为全市191家企业办理容缺审批业务,达到精准监管、审批便利的双赢效果。比如在办税领域,烟台市建立起一整套“容缺受理”监管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办税服务大厅办理容缺审批业务1953笔,企业获得感得到明显提升。
在事中监管环节,我市大力推广“信用分级分类+双随机”监管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具有烟台特色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定量指标体系和定性标准,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行业信用评价结果等为依据,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并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目前,全市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已覆盖市场监管、人力资源、税务、住建等39个领域。同时,立足“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着力抓好抽查工作标准化、部门协同监管拓面和“一单两库”规范化建设。我市组织32个部门制定“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指引,统一规范了检查事项、检查内容、检查方法和检查依据等监管细节,作为全市开展“双随机”的操作指南和工作手册;制定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事项清单,涵盖86个领域144个事项。紧盯社会关注度高、信访投诉较多、风险问题集中的环保监测、校外培训、地产经纪等热门行业,实施常态化的跨部门协同监管。2021年,已开展部门联合抽查114次,抽查企业4169户,实现了跨部门、跨层级、大范围的“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事后监管,是闭环链条的关键一环。我市坚持依法依规与慎使慎用相结合,开展联合惩戒,率先出台文件规范联合惩戒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市场主体权益保障防止失信联合惩戒泛化滥用的通知》,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并开始对全市企业失信信息进行摸底,共排查1703条行政处罚失信信息,组织各区市开展“信用修复攻坚月”行动,为817家失信企业进行信用修复,降低企业失信风险。同时,将市级初审的信用修复时间由3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同时,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2019年以来,全市共将1.72万名不履行义务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7.4万余人次。其中3万余人次自动履行了相关义务。与此同时,不断地优化联合惩戒平台系统,在国内率先将失信被执行人等严重失信信息嵌入市级行政审批系统,开设“智慧信用”窗口,实现审批信息后台自动比对、自动拦截、自动监督。
“以前需要先到窗口提交纸质材料,然后等工作人员上门勘验现场后,再去办理最后手续。没想到现在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发个视频,审核通过后到大厅10分钟就全办好了。”近日,在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政务服务中心刚办完业务的烟台欣和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区分公司业务人员程艳告诉记者,以往繁杂的手续被彻底简化。
办理当天,了解到程艳所在公司的信用良好,烟台片区政务服务中心立即开通“信易批”绿色通道,指定专人先为其提供远程帮办代办服务,通过在线视频远程指导,半个小时便完成网上申报。
信用监管,最终要落脚在服务上。我市注重把信用结果服务市场主体发展作为信用监管的主攻方向,创新信用奖励机制,发挥信用赋能助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力企业发展,烟台在全国首推信用助企纾困。一直以来,我市经济外向度较高,外贸企业比较多。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了解到信用是外贸企业进入外贸市场的通行证,但企业靠自身又难以获取综合性信用英文报告的问题,烟台聘请了权威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在全国率先免费为163家外贸企业出具了“中英文对照版信用报告”,为企业踏实有力“走出去”提供了坚实后盾,获得企业高度评价。建立出口退税企业信用等级数据库,对信用评定A级企业采取“信易退”方式办理出口退税,2020年共计退税金额18.48亿元。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逆势而上,达到3243.1亿元、增长11.6%。今年,烟台市为更好服务外贸企业,招引了第一家国内知名信用服务机构金电联行(山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填补烟台市缺乏本土权威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空白。
守信联合激励,有效提升了全社会获得感。去年疫情期间,制定发布4批“烟台市抗击疫情光荣榜”,将218家企业和个人守信信息计入信用优良记录,“榜上企业”将在融资、招投标等方面享受相关激励,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夺取双胜利。2020年9月,全市16个部门出台《关于对烟台市诚信红榜企业实施联合激励的合作备忘录》,围绕“更好的行政服务、更好的融资服务、更好的公共服务、更低的监管成本、更低的交易成本”五个方面,联合推出43条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联合激励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诚信光荣榜”企业和个人可享受:免费申领信用报告;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财政性资金项目安排、优先获得知识产权专项资助等,切实让守信市场主体处处受益。
“信用+金融”模式,是我市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新举措。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困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为此,我市统筹建设运营了“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烟台站)”等四个融资平台,常态化归集税务、社保、公积金、生态环境等16个部门64项信贷数据,共实现注册企业9507家,授信金额200亿元,为企业持续输血,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我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支持小微企业信贷融资。比如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在全国首创“留抵税额专项贷款”机制,完成3户企业、额度4850万元的贷款。
信用有价值,守信有力量。站在新起点,烟台将凝聚共识、齐心协力,继续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信用之城”,为打造高质量信用引擎持续赋能。
文字:YMG全媒体记者 高少帅
图片: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