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1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诺奖物理奖产双黄蛋 “上帝粒子”摘桂冠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   2013-10-09 08:01:00

  彼得·希格斯。(资料图片)

  弗朗索瓦·恩格勒。(资料图片)

  “上帝粒子”理论模型。(资料图片)

  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资料图片)

  本报讯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彼得·W·希格斯(Peter W. Higgs)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以表彰他们对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所做的预测。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恩格勒今年81岁,希格斯84岁,两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年7月4 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宗禾)

  新闻链接 没有获奖的“获奖者”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提出希格斯机制的两名科学家。实际上希格斯机制只是缩写,全称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代表了三个人。其中之一罗伯特-布绕特因为已经去世,而遗憾地未被列为获奖者。

  布绕特在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作出过贡献,1964年,布绕特和恩格勒共同提出相关机制与理论。(1964年6月26日投稿,8月31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

  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同年也对理论进行了描述。(希格斯的首篇论文1964年7月27日投稿至《物理快报》,1964年9月15日发表)

  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2年,借助大型强子对撞机LHC,ATLAS和CMS合作组发现了酷似标准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

  (宗禾)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张其天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