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至南北朝的竽瑟之乐及其他
来源:艺术中国 编辑:乐音 2015-03-22 16:06:00
战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即吹奏乐器竽与弹拨乐器瑟合奏。《墨子-三辨》:“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竽瑟之乐是当时统治者歌舞宴饮场合中常见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
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吹竽鼓瑟乐俑和竽、瑟、竽律等实物。这件竽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均为木制,髹绛色漆。竽斗是用两块木头拼成,横断面呈椭圆形,斗盖分前后两排,各有十一个孔,孔内有竽管直插到底。二十二根竽管均用刮去表皮的竹管制作,最长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前后两排都以中间一根最长,左右两侧各置五管,管长依次递减,用数道篾箍扎结固定。开按音孔情况:前排竽管有两管未开孔,前后两排均有两根长管各开两个按音孔,其余各管各开一个按音孔。从外形来看,此竽颇象一件可供实际演奏的乐器。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也发现一件二十二管的竽,同时发现十余个竹质簧片。这件竽有折叠管装置。两竽相互参照,使我们对古代竽的结构和使用情况有了较明确的了解。
一号墓出土瑟为木制,长116厘米,宽39.5厘米。瑟面略作拱形。首尾两端髹黑漆,通体光素无饰。瑟首岳一条,首岳右边面板上有二十五个弦孔。尾岳有外、中、内三条,将弦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七弦,内外两组九弦。尾端有四个系弦的枘,枘头用银制作,饰涡状花纹。弦用四股素弦左旋搓成,每弦下面置一拱形木柱。出土时,木柱位置略有移动,但根据瑟面和弦上的痕迹,可将柱位复原。近半个世纪以来,春秋战国墓葬出土瑟已有十余件,其形制大体相同,但木柱位置不明,惟此瑟保存完整,弦系在原位上,柱位清晰,它为我们了解古瑟的张弦和调弦法提供了珍贵的物证。此瑟内外两组弦的尾部,各有一条绛色的罗绮带穿插于弦间,将弦隔开,再将带尾盖于弦上。这两条带可能是为保持弦距和柱的稳定,并有利于消除弹奏时,柱后弦分的共鸣所产生的干扰而设置的,它可保证乐音的清晰完美。此瑟内外九弦定音相同,中七弦与内九弦作音阶级进的连接,从各柱位所限定的有效弦长的比例推算,它是按五声音阶调弦。
彩绘吹竽鼓瑟乐俑,共五人。三个鼓瑟俑,两个吹竽俑,均为木制。鼓瑟俑跪坐,作鼓瑟状。瑟横陈于膝前,双臂向前平伸,两手掌心向下,临于瑟的上方,大指屈向掌心,食指内勾,两指形成环状,作抹弦之势,其余三指自然微屈。这是一种双手并弹的鼓瑟方法。山东两城山汉画像石中的鼓瑟者、济南无影山出土汉杂技陶俑群中的鼓瑟俑,其演奏方法与此相近,可知它在汉代可能是常用的鼓瑟法。吹竽俑跪坐,作吹竽状,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余四指并拢,掌心向上,作持竽状。乐俑出土时,竽已脱落。此竽有竽管十四根。
山东嘉祥隋家庄关庙汉画像石中有用竽瑟之乐伴奏建鼓舞的图象。山东南武阳东阙汉画像石中有竽、瑟、排箫、笛组成乐队,为杂技表演和舞蹈伴奏。
“竽律”不见于文献记载。战国至秦汉以来,竽在器乐合奏中居重要地位。《韩非子-解老篇》载:“竽也者,五声之长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竽为簧管乐器,马王堆三号汉墓已发现竽的簧片,其形状与现代笙簧相同,在簧舌上端有白色小珠,可能是点簧(调音)所用的蜡质混合物。因此,推知古代的竽也用此法调整每根竽管的固有音高,竽律是定音的正律器。
秦汉时期流行击弦乐器筑。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一件筑(明器),长32厘米。形似四棱长棒,尾部细长,通体髹黑漆。筑面首尾两端各嵌一横排竹钉,共五个,可张弦五根。首端竹钉外侧有一圆柱,系于竹钉上多余的弦缠在此处。出土时,上面缠有丝质残弦。同墓出土的“遣册”竹简上有“筑一,击者一人”的记载。马王堆一号汉墓彩绘棺头档中有击筑图象。其奏法是左手持筑,右手持细棒敲击。江苏连云港市西汉侍其繇墓出土的漆食奁彩绘花纹中也有一人击筑,为舞蹈伴奏,其奏法同此。此汉代筑及筑演奏图象的发现,对了解筑的形制、奏法具有重要价值。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寺第三十八窟(约265—420年、两晋时期)壁画中有唢呐演奏图象。唢呐在明清时期文献中有所记述。明王圻《三才图会》绘其图象,并注:“琐奈,其形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时,当军中之乐也”。清代《皇朝礼器图式》等书则用“苏尔奈”之名:“苏尔奈,一名琐㳠,木管,两端饰铜,管长一尺四寸一分,上加芦哨吹之”。文献所述唢呐的形制与克孜尔石窟的图象基本相同,今新疆地区流行的木唢呐和它更为相近。如果克孜尔石窟后来没有更新过,此图象说明唢呐早在公元三、四世纪已流行于新疆地区。
琴在此时期有很大的发展。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七弦琴。琴的形制不断改进,渐趋定型。此外,还多次发现弹琴俑、弹琴歌唱俑。琴的图象中已有徽位标志。年代最早的琴谱,也是文字谱的唯一例证《碣石调幽兰》,被保存至今。
南京西善桥古墓出土的南朝(420—589年)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像中,有嵇康、荣启期弹琴图。嵇康(223—263年)是魏末著名琴家,曾任职中散大夫,在政治上与当权者司马氏不和,后被司马氏所害。相传他演奏的琴曲《广陵散》寄托着对当权者的不满。此曲描写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中有表现这一故事情节的画面。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遁世之士”,画面表现他“披裘带索,鼓琴而歌”的形象。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