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派歌剧的先导—贝多芬 (19世纪歌剧)
来源: 编辑:乐音 2013-01-27 14:32: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费三元
19世纪歌剧无论政治倾向如何,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特征是一致的,简单说来就是感情超过形式。正如雨果所宣言的那样,“浪漫主义就是艺术中的自由主义!”为了充分表现这种精神自由,让感情奔放,作曲家们想出种种方法改进祖传的技艺。他们扩展了和声,丰富了乐队音色,打破古典时代严格的形式格律,运用新的音乐语言和灵活的曲式写作;他们注重运用造型手段,使音乐的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与文学的联姻,开辟了标题音乐的新纪元。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可说是浪漫派歌剧的先导。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年)伟大的作曲家。出生于波恩,11岁起,在剧院的乐队工作,从此走上以音乐谋生之路。1792年,去维也纳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于此。1795年,首次以作曲家兼钢琴家的身份在维也纳登台演奏。1802年,贝多芬失聪。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疾苦斗争,创作了举世闻名的一批交响乐和管弦乐作品。贝多芬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他具有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坚强的性格意志。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背景,在交响乐和管弦乐领域,创作了一批不朽的巨作。他对世界音乐发展史的贡献是无可比拟和无法超越的。
1792年,贝多芬来到欧洲文化中心维也纳,想在那儿靠弹钢琴、作曲出人头地。在维也纳,贝多芬得以欣赏同时代其它作曲家的歌剧。
贝多芬观看的歌剧都是在维也纳剧院上演的,这对他来说很方便,因为他当时就住在剧院楼上一间小公寓里,只需穿过大厅便能进人剧院。贝多芬喜欢在靠近乐池的前排就座,观看时从头至尾像个雕塑似地一动不动。但如果遇到他不喜欢的,就在第一场结束后悄悄退出。
贝多芬有过多次尝试,莫扎特《魔笛》的编剧人埃马努埃尔.席卡内德曾把自己写的《灶神之火》给贝多芬看过,但没什么结果。还有一些如《布鲁图斯》、《罗慕路斯》、《尤利西斯还乡》等曾引起过贝多芬的兴趣,可是都被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扔掉了。最后贝多芬终于找到一个吸引他的脚本。这部歌剧的脚本原不是为贝多芬准备的,但脚本的主题和题材,深深地吸引了他。这部歌剧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西班牙青年贵族弗洛雷斯因故触怒了当地的长官皮查罗,被皮查罗设计抓住,投入了囚禁政治犯的监狱,并对外散布弗洛雷斯已死,企图饿死弗洛雷斯。忠贞勇敢的莉昂诺拉,女扮男装,化名费德里奥,潜入监狱,去营救丈夫。最后夫妇俩战胜了皮查罗的阴谋诡计,在首相的营救下脱离虎口。
这部歌剧讲的是莱奥诺拉和弗洛雷斯坦,剧名为《费德里奥》也是很自然的事。可是贝多芬不喜欢这个名字,认为它直接点出了伏笔,因此改为《莱奥诺拉》。经过将近两年的创作(从1803年开始动笔)于1805年首演。该剧的首演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当时,正值拿破仑入侵维也纳,爱好歌剧的贵族纷纷离城,贝多芬新作的首演式上几乎没什么观众。(在军队占领期上演一部关于政治自由的歌剧恐怕不是明智之举,好在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听不懂德语。)
首演失败还有其它原因。例如莉昂诺拉扮演者--被海顿叫做“大嗓门”的女高音保利娜.安娜.明德.豪普特曼觉得音乐太难,至于其它角色--舞台指导乔治.弗利德里克.特赖奇克的评价是“男演员们还需大大改进”。首演惨败之后,贝多芬根据朋友们的建议做了一些修改,效果虽然好一些,仍不理想。贝多芬甚至又写了第三首序曲代替前面的第二首,可终究不能彻底改观。
1814年,搁置了九年并经过三次修改的《费德里奥》终于唤起了观众较大的热情。至此,该剧已经有了四首不同序曲。前三首就是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莱奥诺拉序曲》,第四首是《费德里奥序曲》。《费德里奥》歌颂了女主人公的忠贞爱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具有进步的启蒙主义思想。是一部前承古典、后启浪漫的作品。贝多芬不再以神话、骑士的题材为创作蓝本,而是让他的歌剧高举争取自由、为理想战斗的旗帜,伸张正义,呼唤人的尊严,召唤人们不畏艰难,奔向胜利的彼岸。音乐刚毅豪迈,气魄雄伟,具有哲理性、戏剧性。贝多芬广泛运用了高难技巧的咏叹调和戏剧性很强的宣叙调,乐队的作用非常突出。音乐结构也相当严谨。它的序曲已经传播二百年之久,在歌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年)伟大的作曲家。出生于波恩,11岁起,在剧院的乐队工作,从此走上以音乐谋生之路。1792年,去维也纳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于此。1795年,首次以作曲家兼钢琴家的身份在维也纳登台演奏。1802年,贝多芬失聪。他以顽强的意志同疾苦斗争,创作了举世闻名的一批交响乐和管弦乐作品。贝多芬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他具有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坚强的性格意志。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背景,在交响乐和管弦乐领域,创作了一批不朽的巨作。他对世界音乐发展史的贡献是无可比拟和无法超越的。
1792年,贝多芬来到欧洲文化中心维也纳,想在那儿靠弹钢琴、作曲出人头地。在维也纳,贝多芬得以欣赏同时代其它作曲家的歌剧。
贝多芬观看的歌剧都是在维也纳剧院上演的,这对他来说很方便,因为他当时就住在剧院楼上一间小公寓里,只需穿过大厅便能进人剧院。贝多芬喜欢在靠近乐池的前排就座,观看时从头至尾像个雕塑似地一动不动。但如果遇到他不喜欢的,就在第一场结束后悄悄退出。
贝多芬有过多次尝试,莫扎特《魔笛》的编剧人埃马努埃尔.席卡内德曾把自己写的《灶神之火》给贝多芬看过,但没什么结果。还有一些如《布鲁图斯》、《罗慕路斯》、《尤利西斯还乡》等曾引起过贝多芬的兴趣,可是都被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扔掉了。最后贝多芬终于找到一个吸引他的脚本。这部歌剧的脚本原不是为贝多芬准备的,但脚本的主题和题材,深深地吸引了他。这部歌剧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西班牙青年贵族弗洛雷斯因故触怒了当地的长官皮查罗,被皮查罗设计抓住,投入了囚禁政治犯的监狱,并对外散布弗洛雷斯已死,企图饿死弗洛雷斯。忠贞勇敢的莉昂诺拉,女扮男装,化名费德里奥,潜入监狱,去营救丈夫。最后夫妇俩战胜了皮查罗的阴谋诡计,在首相的营救下脱离虎口。
这部歌剧讲的是莱奥诺拉和弗洛雷斯坦,剧名为《费德里奥》也是很自然的事。可是贝多芬不喜欢这个名字,认为它直接点出了伏笔,因此改为《莱奥诺拉》。经过将近两年的创作(从1803年开始动笔)于1805年首演。该剧的首演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当时,正值拿破仑入侵维也纳,爱好歌剧的贵族纷纷离城,贝多芬新作的首演式上几乎没什么观众。(在军队占领期上演一部关于政治自由的歌剧恐怕不是明智之举,好在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听不懂德语。)
首演失败还有其它原因。例如莉昂诺拉扮演者--被海顿叫做“大嗓门”的女高音保利娜.安娜.明德.豪普特曼觉得音乐太难,至于其它角色--舞台指导乔治.弗利德里克.特赖奇克的评价是“男演员们还需大大改进”。首演惨败之后,贝多芬根据朋友们的建议做了一些修改,效果虽然好一些,仍不理想。贝多芬甚至又写了第三首序曲代替前面的第二首,可终究不能彻底改观。
1814年,搁置了九年并经过三次修改的《费德里奥》终于唤起了观众较大的热情。至此,该剧已经有了四首不同序曲。前三首就是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莱奥诺拉序曲》,第四首是《费德里奥序曲》。《费德里奥》歌颂了女主人公的忠贞爱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具有进步的启蒙主义思想。是一部前承古典、后启浪漫的作品。贝多芬不再以神话、骑士的题材为创作蓝本,而是让他的歌剧高举争取自由、为理想战斗的旗帜,伸张正义,呼唤人的尊严,召唤人们不畏艰难,奔向胜利的彼岸。音乐刚毅豪迈,气魄雄伟,具有哲理性、戏剧性。贝多芬广泛运用了高难技巧的咏叹调和戏剧性很强的宣叙调,乐队的作用非常突出。音乐结构也相当严谨。它的序曲已经传播二百年之久,在歌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