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前两天遇见一个北京人艺的朋友,他说在排新戏。我问他有人看吗?他说他们有一个观众群,一个新戏一出来,一包场就出去了,要票得提前定,不像歌剧,得捧场。我就呆住了,还有这好日子呢?由此我想,我们不仅仅需要歌剧理论,怎样让观众走进剧院、爱看歌剧,这在当前很重要!”即便当下业界正在为一向曲高和寡的歌剧近几年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歌剧热”而振奋,但在日前由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办的第四届“北大歌剧论坛”上,著名编剧、词作家韩伟此言一语道破当下中国歌剧在热潮涌动中依然面临的现状和挑战,而这也是聚焦“歌剧在当代和现代”的此次论坛期待观照和探讨的。正如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院长蒋一民所言,“歌剧不仅是专业的,而且是人民的”。
“总体而言,现代歌剧的发展喜忧参半,既有突出的成就,尤其是产生了捷克的雅纳切克、奥地利的贝尔格、英国的布里顿三位最突出的现代歌剧代表人物,也存在不可忽略的问题,特别是由于音响的不协和性增加而与普通观众产生隔阂。”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认为,20世纪以来的世界歌剧景观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歌剧生态的一些突出特点。在“保留剧目”体制趋于稳定甚至固化的条件下,世界范围内的歌剧生活不是以新创作为主要驱动力,而是转向导演、制作的创新和以前的剧目尤其是巴洛克歌剧的复兴。“20世纪以来,几乎所有的音乐语言探索和风格流派都在歌剧创作中留下印迹并推出重要剧作,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民族主义、简约派等,也在思想意旨上与现代人文思潮保持同步。”
结合国际现状及中国歌剧发展轨迹的反思,杨燕迪对中国歌剧的未来走向与前景给出个人建议。他指出,中国歌剧的发展应在世界歌剧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寻找准确定位,在思想和立意方面,要从世界的视野中反观和定位自己,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做事,以中国的故事讲述和探究普遍意义的人性才能走到世界中去,这是世界歌剧经典留给我们的经验。针对民歌、戏曲以及我们强大的中国古典文学等丰富的本土资源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吃透传统,同时又要立足当下。勇于借鉴和汲取世界歌剧的有益经验。西方经典歌剧和现代歌剧的优秀经验,我们吸取得还非常不足,诸多经典歌剧在中国还没有演过,特别是现代歌剧的优秀佳作,我们还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同时要在歌剧制作、观众培养和多方协作等方面进行积极而合理的探索。同时杨燕迪指出,针对国内观众,我们要照顾并关怀国内观众群的听赏与观看习惯和经验,在歌剧音乐的创作上面应尽量偏重可听性和旋律感,但不要放弃有意义的音乐语言探索与创新。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平衡和分寸是对创作家的考验。
“相比于专家视角,我希望业界的朋友们更重视消费视角。”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新闻总监王洪波从歌剧观赏的专家视角与消费视角两个维度对比指出,歌剧观赏客观上存在着专家视角和消费视角的不同。专家意见和消费者意见可能会有时间差,有时是专家领跑,有时是观众走在前面;专家经常会更多地追求艺术上的创新和技巧上的进步,消费者则通常会一语中的评价优劣,说出喜欢还是不喜欢;专家意见和消费者意见的区别,有时候也表现在知识与专业储备上的差异。
“专家视角相对于消费视角,往往有更专业的探讨、更深刻的反省。但面对市场、面对观众的歌剧艺术,在今天尤其需要有更多消费视角的考量。同时我也相信,消费视角下同样也是有文化担当和社会担当的。把艺术和消费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所以我反对把专家视角和消费视角对立起来的思维。但在中国,很多专家是剧团和艺术生产者方的代言人,而非消费者观众一方的代言人。这背后有客观和主观等原因。专家当久了,相对就会容易脱离观众和消费者。”王洪波说。
同时王洪波强调,歌剧创作和制作方的觉悟觉醒是当代诞生伟大歌剧最重要的前提。探讨歌剧观赏的专家视角和消费视角,最终还是要落在歌剧创作和制作方的觉悟觉醒上。相比西方歌剧在近百年传统中形成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制作体系,中国歌剧创作制作整体上比较落后。“在当代,卓有成效的管理的缺席,是不能产生真正伟大歌剧最不可忽视的原因。我把中国歌剧的真正繁荣,寄托在创作和制作方的觉悟觉醒上,既要有灵感灵性的爆发、前人传统和技巧的继承开拓,又要有管理方法与手段的集大成和创新。”
从创作实践出发,沈阳音乐学院教授刘聪则认为,中国歌剧的歌剧化、戏剧化、交响化,是一个需要以对歌剧技术与规格深入理解为前提的呈现方式,这是中国歌剧魂与魄的共同内容。只有这样,中国歌剧才能既使自身获得丰富的表现力与深刻的影响力,同时实现国际接轨,并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创造条件。具体而言,歌剧化是在对歌剧范式认同基础上的追求与完善过程。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以及乐队演奏等形式的界定和规范。歌剧化是与歌曲化、歌调化相对应,以避免出现歌曲大联唱、话剧加唱的形式,以及没有重唱而只有齐唱、对唱、帮唱等形式,这就明显缺少歌剧化的呈现方法。戏剧化,是一种具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剧烈变化、强烈对比的表现方式。这就需要在剧情框架下调动音乐表现手段进行制造。交响化,是歌剧的又一重要呈现方式,在它的直接表现与推波助澜和极致渲染中,更具表现力。同时,中国歌剧需要以中国化为前提,通过美声化,最终实现国际化。
蒋一民介绍,北京大学歌剧院首次以西方现当代歌剧为参照探讨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歌剧发展道路的此次论坛,正是希望助力建立“新传统”,即在中外音乐戏剧传统的根基上批判地吸收世界歌剧的当代技术成就和新的表现手段,发展出不仅中国大众喜爱,同时可融入世界歌剧主流、可登上世界歌剧舞台中央的中国歌剧。此次论坛还启动了“中国原创歌剧学院奖”评奖活动。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也在论坛上对中国歌剧界发出如是勉励与倡议:“不做文化的跟风者,要做中国歌剧新思想的策源地;不做潮流的盲从者,要做坚守歌剧艺术品质的卫道士;不做经验的模仿者,要做创新歌剧美学风范的建构师”。致力于形成和建立中国歌剧学派和流派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希望与业界共同努力,有效推动中国歌剧品质与地位提升,加快中国歌剧走向世界的步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