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真正的“爱丽丝”

2019-07-07 14:30:00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不久前,钢琴家郎朗在婚礼上与妻子共同演奏了一曲《致爱丽丝》。这首贝多芬的钢琴小品或许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旋律之一了,但“乐圣”的作品到底是写给谁的却无从考证,有关“爱丽丝”的猜测有诸多版本。

  贝多芬生前并没有出版发行过这首作品,在其逝世多年后,有人才在贝多芬的密友,也是他曾经的学生、奥地利音乐家特蕾泽-马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小品,以及贝多芬写给特蕾泽的一封信。

  贝多芬生前对这位学生很有好感,甚至还打算向她求婚,他写了一首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下“献给特蕾泽”。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直到40年以后,德国音乐学家诺尔为写贝多芬的传记,才在特蕾泽的遗物中发现了这份手稿,并在编辑出版的《新编贝多芬书信集》一书中将这首曲子公布于世。然而,由于谱纸上贝多芬的亲笔题字已经模糊不清,这位音乐学家犯了一个错误,在誊写时将“献给特蕾泽”误写为“献给爱丽丝”,后人又以讹传讹,原名《致特蕾泽》逐渐被人们忘记了。以至于音乐学家们在编写音乐辞典、进行研究时,也就不得不仍称之为《致爱丽丝》了。

  不过也有研究者认为,贝多芬写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在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遇见的女孩,那个女孩名叫爱丽丝。爱丽丝告诉贝多芬,她的一位邻居双目失明,生命垂危,临终前,老人有一个愿望:再看一眼阿尔卑斯山。善良的爱丽丝因为无法帮助老人实现愿望而流泪。于是贝多芬在钢琴上弹奏了一段音乐,老人在他的音乐声中得到了慰藉。

  无论《致爱丽丝》究竟是写给谁的,不可否认的是,这首短小的曲子塑造了一个温柔、美丽的形象,体现了贝多芬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作技法。主旋律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16次,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爱丽丝”诉说。左右手交替演奏的分解和弦,犹如二人亲切地交谈。中间发展部的音乐情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层层推进,不可抑制的热情像火焰般地燃烧起来,仿佛是作曲家的心跳,又像他炽热的爱情,诚挚而坚定。最后,乐曲回到叠部,是第一部分最后一次再现。当音乐逐渐变得轻柔时,仿佛一对执手相望的恋人在渐渐弥散的音乐中定格。

  (陈俊珺 综合整理)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