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专访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
温和是廖昌永传输影响力的履带。
他用温和架起一座桥,实现自己想要的沟通——用歌唱沟通艺术与人心;用人们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填平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沟壑;在上海音乐学院这个他“20岁进来后就再没出过门儿”的地方,承上启下中国的声乐教育;用诗书画乐融为一体的艺术歌曲形式,实现东西方文化基于理解与欣赏的对视……
时间与空间的纵横之间,沟通者廖昌永,努力让艺术之音“声入人心”。
并不奢望所有人爱上美声
美声,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以音乐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为特点。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美声成为歌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一种独特的音乐和歌唱风格。
然而,正因历史悠久,加之演唱难度大、专业要求高,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美声始终是高雅音乐的代名词,疏离于大众。美声演唱者的形象也日益固化——声音浑厚、体型较大,总是穿着隆重的礼服,唱着观众听不懂的语言……
改变发生在2018年。在一档名为《声入人心》的电视节目中,美声第一次以综艺的形式被推到大众面前。颜值与实力俱佳而又个性十足的美声新生代们,或是演绎经典,或是将流行音乐改编成美声唱法,令人耳目一新。
“圈粉无数”的,除了这些美声新生代,还有“反差萌”的廖昌永。节目中,他的点评深中肯綮而又深入浅出,有时他会在台下忘情跟唱,更多时候观众会听见他爽朗浑厚的笑声……
藏青中式褂衫,飘逸长发中藏着少许白色,金丝眼镜配以“37摄氏度”的微笑,在出发录制《声入人心》第二季的前一天,我们见到了廖昌永,这位近来因节目而被网友戏称为“最受年轻人喜爱的老艺术家”。
解放周末:收视率、点击量、话题热度似乎一直是包括美声在内的古典音乐难以逾越的三座大山,阻碍古典音乐与当下、与年轻人握手。您希望古典音乐像流行音乐一样普及吗?
廖昌永:这要看你们怎么定义普及。无论是音乐家还是老百姓,有意无意间,总在切割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似乎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今天的古典音乐,曾经也都是流行音乐。流行,说明它受到大众喜爱,是大众的喜爱让它留存了下来,成为今天的古典。
当然,相比今天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在演奏、演唱上需要更高的技巧,需要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欣赏时需要听众、观众有很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人们唱歌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流行音乐相对来说容易模仿,而模仿美声是不容易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自然就更容易被大众和市场所接受;准入门槛比较高,可能会在艺术和受众之间造成一定的隔阂。我们努力在做的就是消除这种隔阂,尽管很难。但我坚信,能够流传千古的好音乐,它一定是雅俗共赏的。
解放周末:您的这种努力是不是也包括加入《声入人心》?在这个节目成功之前,人们很难将美声和综艺联系在一起,当时加入这个节目,您不觉得是种冒险吗?
廖昌永:《声入人心》找到我的时候我是有顾虑的,担心他们把它做成一个纯娱乐的节目。但当导演组专程来上海和我聊后,我发现彼此的思路是高度契合的,就答应了。
现在的电视节目同质化太严重,音乐节目几乎全是流行音乐,而且看来看去就那么几个人。“好声音”当然是需要的,但我特别希望也能有“好歌剧”“好戏曲”,而不是只有单一品种。
我们通常把“Bel Canto”译作“美声唱法”,其实它的原意是“美好的声音”,不是单纯讲发声技巧。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媒介,可以让大家真正了解Bel Canto,这是我接受《声入人心》邀请的初心。
解放周末:大家觉得节目里的您特别接地气。
廖昌永:我从没想过要端学者、老师的架势,歌唱家和观众要相互信任,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关系,我所表达的就是我心里真实所想的。
解放周末:很多人因为您而关注了节目,因为节目而喜欢上了美声。节目、选手,还有您和其他出品人,糅合成了一种特殊的魅力,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美声、喜欢美声。
廖昌永:但愿是这样,我也很高兴能是这样。一种艺术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有位老艺术家讲过:作为一名艺术家,要是有50%的人喜欢你,说明你是不错的;有60%的人喜欢你,说明你是成功的;有80%的人喜欢你,说明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要想100%的人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并不奢望所有人爱上美声,有那么一部分人愿意去了解美声,也许就此喜欢上美声,就很不错了;也不是说喜欢美声就一定要能唱美声,仅仅是喜欢听,不也很好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