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歌怎样融入“上海好声音”

2019-03-02 16:25:00 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曹伟明

  ——曹伟明研究员在“长三角地区田山歌保护与传承”论坛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上海市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

  上海是我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源头,更是具有丰富民俗音乐资源的重地。

  上海民歌溯源而上,离不开江南文化这个母体。江南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蕴藏和悠久的历史,具有“古文化”和“水文化”的特色。它根植于水乡民俗文化的土壤之中,富有独特神韵和魅力;它体现了江南先民的善歌、善乐、善舞以及冷静、机敏、富有冒险的性格;它折射出江南地区的丰衣足食、男耕女织,寄托了人民的爱憎感情和美好向往。

  江南的灵气,好似涓涓细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滋润了劳动人民的心田。《吴越春秋》记载,“吴与越同音共律”。江南民间音乐具有曲调高亢嘹亮、悠扬婉转的共同特征,既抒发感情,又丰富生活,内容广泛,歌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特别是,江南民间音乐表现细腻、情调委婉,流传广泛。从“日出东方一点红”唱到“日落西山鸟归巢”,江南民歌这个散发泥土芬芳的艺术瑰宝依然响彻于田间巷口。

  《紫竹调》《四季歌》《一分钱》等民歌为什么能够传唱至今?在城市化的今天,江南地区还有多少有待挖掘和弘扬的民间音乐遗产?上海新民歌可以怎样演化为“上海好声音”?这些问题都值得认真思考。

  江南民歌一唱三叹

  为表达内容和感情提供依托

  江南民歌,或清丽动人,或温柔敦厚,或深情绮丽,或奔放大气,人听人喜、能唱能传。它的艺术魅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独特的语言魅力。江南民歌作为一种口头创作的文艺形式,深受地方语言的影响。鲜活的口语,使其音乐旋律别具一格。对身处异乡的江南游子来说,一听到这样浓郁的江南乡音,便会增添无限的思乡之情。在外地人听来,江南民歌借助似水的方言,慢慢地流进听者心田,令人陶醉。

  二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江南民歌口语化、生活化、旋律化,通俗易唱;歌词创作有感而发、见啥唱啥,毫无雕琢之感,真切抒发真情实感。例如,湿嗒嗒、蓬蓬松、锃锃亮、干呼呼、白漾漾这些来自民间的口头语,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又如,江、河、湖、浜、桥、水、鱼等水乡用词,在江南民歌中俯拾即是。

  三是强烈的抒情色彩。江南民歌善于自我抒情,且抒发感情的方式多种多样,或直率,或委婉,或柔美,或刚健。同时,还善于运用俏皮打趣的口吻,增添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四是比兴的指物借意。这种运用双关语、谐音而创作的民歌民谣,多用于情歌,含蓄吐露歌手的情感,增添了隐蔽含蓄、生动曲折的艺术美。

  五是自由的句式特征。江南民歌的歌词一改其他地区民歌上下对称、方正形式的结构,句式长短不一,富有伸缩性,增大可容性。

  六是丰富的结构形式。江南民歌一唱三叹、变化多端、回肠荡气,为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感情提供了依托的框架。可以说,形式为内容服务是江南民歌摇曳多姿的秘诀所在。

  七是跌宕的节奏起伏。江南民歌的韵律抑扬顿挫,歌词不拘字数,可以随着感情的需要,似竹筒倒豆般痛快淋漓地铺展。同时,还可以回环复沓,如和声一般加重歌调的语气和情感,改变句式的呆板划一,进而表达跌宕起伏的感情,增强了民歌的深度和厚度。这种跳跃的节奏,增强了韵律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八是优美的旋律曲调。江南民歌在唱腔设计上往往分为几个声部,插进了许多辅助语词,既有应和,又有轮唱,使得声调更加丰富、复杂。这种一唱众和、此起彼伏,不仅使演唱各有特色,而且情景也颇为壮观,可以达到珠联璧合、感情饱满、细腻动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效果,从而使江南民歌更加流畅细腻、和谐柔润。

  上海新民歌创作

  不能无病呻吟孤芳自赏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民歌即为心声。江南民歌用简单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深刻的生活体验,抒发了细腻的人生情感,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时代价值。新时代,如何唱好上海新民歌、打响“上海节拍”,是构建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上海新民歌的创作及发展中,要加强民族化建设,重视向具有烟火气的江南民歌学习,向民间歌手取经,吸取艺术的营养。诚如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所说:“创作音乐的是人民,我们音乐家只不过是把它改编一下而已。”只有贴近群众的火热生活、吸纳地气,了解群众的审美情趣,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倾吐心中的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才能创作出为群众所喜闻乐“唱”的有特色、有生命力的音乐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更新观念,追随时代发展步伐,把握生活脉搏,树立起上海新民歌的品牌意识。事实证明,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上海新民歌的歌词创作,要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进一步提高文学性,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该孤芳自赏。在新民歌的音乐创作上,要深入汲取江南民歌的优秀素材,让清新、通俗的旋律飞进人们心灵,感化人、凝聚人、激励人。

  在创作和传播上,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让新的内容、新的旋律呈现出新的面貌。不断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加快音乐节奏,丰富音乐旋律,创造出富有民族特点和民俗风格、富有时代特征和现代色彩且具有渗透力、感染力的精品佳作,使“上海好声音”面向大众、走向世界。

  在创造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求得创造。未来,要进一步营造江南民歌保护传承的良好生态,面向大众化,立足现代化,注重培育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地方性的民间歌手和民歌佳作,繁荣上海新民歌创作,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创造出更多类似《紫竹调》《一分钱》《茉莉花》《太湖美》这样的具有江南文化特点的“上海好声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