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曲中唱”:郑小瑛带你走近马勒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程 佳 2017-07-23 10:16:00
7月18日,中国著名交响乐指挥家郑小瑛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男中音歌唱家孙砾、男高音歌唱家王丰、女中音歌唱家杨光通过演绎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两部作品——声乐套曲《流浪少年之歌》及交响乐套曲《尘世之歌》,带领观众走近马勒、理解马勒。
郑小瑛是马勒热心的研究者和演绎者,曾投入精力对多部马勒作品的唱词进行译配修订,使其能以中文优雅的句法与韵脚进行演唱。此次音乐会上,郑小瑛带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诸位歌唱家演绎的两部马勒作品正是经由她精心修配过的中文版。在熟悉的语言中,观众不仅能感受到郑小瑛在音乐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也能体会到她沧桑人生的智慧光芒与心灵历练。
“《尘世之歌》是东西方在诗歌、音乐、歌词译配等文化方面交流、融合的不朽结晶,是一部具有‘中华魂’的德国作品,今天,其又从‘中为洋用’回到‘洋为中用’,再次深化了这种交流和融合。”郑小瑛说。
7月15日,郑小瑛还参加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的“大师高端访谈”活动,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她对“洋曲中唱”的感悟。多年来,每逢郑小瑛指挥歌剧或交响乐,在演出前都会进行讲解,这已经形成了“郑小瑛模式”。作为一位深入民间的音乐家,郑小瑛毕生致力于高雅音乐的普及和传播。她表示:“我不愿意看到‘阳春白雪’永远‘和者甚寡’,我希望更多的人爱音乐、懂音乐。我只是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大家补一点音乐课而已。”
当天的活动上,郑小瑛为观众详细讲解了自己与马勒《尘世之歌》之间的渊源,并阐述了何为“中为洋用”、何为“洋为中用”。
《尘世之歌》是马勒根据中国唐诗为男高音和女低音独唱及管弦乐队创作的交响曲。1985年,《尘世之歌》在中国首演,采用英文中译的版本演唱,郑小瑛回忆,在歌唱家用中文演唱的过程中,自己深切体会到马勒的音乐与诗词的密切关系,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因此,在1990年,郑小瑛邀请歌唱家刘维维和刘珊在上海演出了这首中文版《尘世之歌》。该交响乐套曲中,优美的中文诗意与马勒戏剧性音乐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美妙融合,升华了这首经典曲目的魅力。2005年,郑小瑛又邀请歌唱家王丰、梁宁与厦门爱乐乐团用原文演出了一次。郑小瑛表示:“为了使中国大众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世界名作,我参考了翻译家廖辅叔的中文译稿,对之前的英译稿进行了修配,并在排练中与歌唱家反复切磋,使其更加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原作的文学特色及音乐逻辑的关系,使其意义更加准确,更容易被中国听众理解和接受。”2013年,郑小瑛执棒厦门爱乐乐团,与歌唱家朱依东、杨光合作,用中文演绎了这部经典作品。
郑小瑛强调,作为一个表演者,她更关心的是中国听众能否最大限度地理解和享受世界经典音乐。用外文演唱,对绝大多数不懂外语的中国观众来说,虽然有字幕的帮助,却不能从歌者的表演中感受到语言同步的感染力。如果观众能够听懂唱词,就能够理解美妙乐章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翻译歌剧和声乐作品面临很多困难,作品唱词的分句、语句情感、四声与旋律的走向、配歌音节的律动等都要尽可能与原著吻合,才能符合音乐表现的要求。因此,一部好的音乐译本需要在音乐和文学方面具有深厚造诣的译配者与音乐指导的共同努力,需要歌唱家们反复咀嚼,并经过观众的检验,才能逐步完善。如今,《尘世之歌》已经走过了30多年漫长的译配之路。郑小瑛表示:“这次将经典的《尘世之歌》修配出版,也有抛砖引玉之意,真心期待还能出现更加完美的译配本。译配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艰辛道路,可是看到有更多的中国听众由此走近并领略西方经典,同时让更多的中国歌唱家能够更容易理解西方经典,我感到很欣慰。”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