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垚:古筝架起中新交流的桥梁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屈 菡 2017-03-12 14:33:00
初见陈希垚,真不敢相信这位帅气又儒雅的“80后”小伙子,已经是新西兰颇有名气的古筝演奏家。从2002年至今,从给同学和路人弹奏古筝,到走上新西兰国会大厦的舞台为总理等政要演奏,陈希垚把古筝化为桥梁,连接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也连接了中国与新西兰人民的友谊。
如同在沙漠中植树
陈希垚生于音乐世家,外祖父曹东扶是中国四大古筝流派之一河南曹派的奠基人。8岁那年,陈希垚开始学习古筝。16岁那年,陈希垚在全国推新人大赛上获得金奖。
2002年,陈希垚远赴新西兰求学。新到陌生环境,加上语言沟通不畅,陈希垚觉得很孤独。“是古筝拯救了我。”陈希垚说,古筝让他宁静,也为他带来了好朋友。当他在学校演奏古筝时,从没见过这种乐器的同学都觉得很酷。于是,他与同样喜欢音乐的朋友组成了乐队,有古筝、吉他、鼓等,用汉语演唱中国诗词,他为乐队起了一个名字“红色王朝”,以寄托他对祖国的思念。乐队越来越壮大,吸引了当地白人加入。他们到处演出、比赛,还出了专辑,一时间声名鹊起。
“我们把摇滚与古筝相结合,唱给18岁到25岁的青年人听。在这个年龄段接触中国文化,会让他们以后了解中国时有亲切感。”陈希垚说。
陈希垚表演的舞台有很多种。高中时,他寄住在当地人家中,主人为古筝倾倒,经常带着陈希垚去当地图书馆、社区、老人院弹奏。“甚至还在天主教堂里举办过小型音乐会。我一边弹古筝,一边介绍古筝的起源、派别和蕴含的文化。”陈希垚说,他喜欢边谈边说,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他更自信和从容。
后来,他把古筝搬到大街上卖艺,以走向大众。陈希垚会在新西兰汉密尔顿市的汉密尔顿花园中国园的亭子里弹奏,让很多游人闻声而来、拍手称赞。
当然,也有很多有趣的声音。一些华裔学生会问古筝是不是扬琴,会问陈希垚身穿的汉服是不是大长今。陈希垚会一一否认并作出解释。遇到不理解的,陈希垚也据理力争。
“这种感觉就如同在沙漠中植树,步履维艰。但我得坚持,这是一种责任。”陈希垚说。
靠古筝进入“天才移民”名单
2009年,陈希垚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硕士毕业之后,被该院音乐系聘为特邀硕士生导师。陈希垚本来可以通过技术移民留在新西兰,可他选择了最困难的、每年只有5个名额的“天才移民”。“通过古筝争取移民资格,我希望以这种方式证明中国文化的魅力。”陈希垚说。签证官坦言,看过陈希垚的演出,如果拒绝他自己会内疚。
想通过“天才移民”,必须有官方背景的组织认可。在新西兰,有官方背景的组织只有新西兰国立交响乐团。汉密尔顿西区国会议员麦肯数次看过陈希垚的古筝演出,了解陈希垚的才华,也喜欢中国文化。在他的帮助下,新西兰国立交响乐团总裁彼得专程从惠灵顿飞到陈希垚所在的汉密尔顿,并进行了一对一的“面试”。
“当时,我弹奏了一首《瑶族舞曲》。这首曲子采用了西方乐曲的拍子和格式,节奏感强,西方人更容易接受。我还弹奏了一首外公创作的《高山流水》,以展示揉、按、划、颤等古筝演奏技巧。”陈希垚回忆。彼得被彻底征服了,他说之前只知道Koto(日本十三弦),现在才发现中国古筝更具难度。
2011年8月,陈希垚拿到了“天才移民”的签证。当年10月,陈希垚被授予新西兰怀卡托地区社会艺术贡献奖。10年来,共有30位艺术家获此殊荣,陈希垚是第一位华人。
文化交流靠融入
2012年是中新建交40周年,两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交流频繁,陈希垚的演出增多了。他开始频繁到惠灵顿的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博物馆等地演出。2015年,中国新年庆祝会在新西兰国会大厦举办,作为唯一的演出节目,陈希垚为新西兰总理及大使、议员等演奏了古筝。
“我并不是有多么厉害,只是比较幸运。”陈希垚语气中没有丝毫的骄傲和浮躁。他说,远在异国他乡,才知道爱国的深刻含义。“我这棵小树苗长大了,祖国是我成长的沃土。”陈希垚说。
“现在很多人见到我,都会用中文打招呼。之前否认中国古筝的人也向我伸出大拇指。”陈希垚说,如今他再去演出与以往的感受大不相同了。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艺术家在新西兰登台演出,也使得文化交流更上一个台阶。
如今,在怀卡托理工学院音乐系,陈希垚鼓励中国留学生与当地学生组成乐队一起演奏,努力使中国文化融入当地文化。他也正在创作一部与当地毛利音乐结合的歌剧,讲述中国人寻根的故事。“文化需要融入,而不是侵入。”陈希垚说。
陈希垚也希望把中西结合的音乐带回国内演出,让国内音乐爱好者聆听。“这才是相互交流吧!”他笑着说。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