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晚期浪漫派的交响风采

来源:文汇报   编辑:孙国忠   2017-03-12 14:25:00   作者:孙国忠

  ———评伦敦交响乐团访沪音乐会

  伦敦交响乐团近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的两场音乐会可谓气势宏大,光彩夺目。名团、名指挥家与名曲的强强联合,底蕴丰厚又充满活力,让我们领略了晚期浪漫派独具的交响风采。

  在当今音乐界,伦敦交响乐团是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齐名的最顶尖的交响乐团。经过阿巴多和科林-戴维斯等大师的打造,乐团超一流的艺术水准与不断进取的发展态势使之牢牢地占据了世界乐坛的核心位置。2017年9月西蒙-拉特爵士即将成为乐团的音乐总监,让人对乐团的美好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以首席客座指挥身份率团访华演出的丹尼尔-哈丁当年就是在拉特这位伯乐的鼓励、提携下,踏上了指挥的艺术征程。如今的哈丁已被公认为新生代指挥家中的杰出代表,其日趋成熟的指挥艺术中透露出的稳健而不失潇洒、大气又不缺精妙的品格,独具“英伦范儿”,十分迷人。

  伦敦交响乐团此次演出两场音乐会的曲目极佳,晚期浪漫派的交响作品成为音乐会人气及票房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现场聆听实况演奏,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晚期浪漫派交响乐之宏大叙事的艺术张力——绚烂的管弦乐色彩,深阔的音响空间与强劲的情感奔涌构建了一种独特的交响华美,其风头与力道完全盖过了其他时代的交响之声。尽管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强势扩张增加了音乐纵横的深度与情感迸发的力度,但这种织体与音响构造更为复杂化的交响话语依然是在“调性思维”(西方音乐传统之根基)的基础上展现厚重与宏丽,表达张扬与狂劲。正是这种在调性范围内尽情宣泄与扩张的交响化音乐极致,不仅为演绎者(指挥家与乐团)提供了极为广阔的表演空间,也让听赏者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感知交响性宏大叙事的音乐美感与艺术深意。

  晚期浪漫派交响乐能以其独具的丰满与斑斓获得强烈的演出效果是不争的事实,但要真正把控好这样浓墨重彩的“音乐叙说”并非易事。哈丁的表现极为出色。首先要点赞的是西贝柳斯《C大调第七交响曲》。与马勒将交响曲看作“包罗万象的世界”不同,西贝柳斯心目中的交响曲本质是这一体裁独具的“严谨风格和深层的逻辑意义”,并以此来“构建所有主题的内在关系”。单乐章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以高度凝练的动机——主题构建和逻辑意义明确的音响结构,展示了这位晚期浪漫派作曲家追求的交响性严谨和艺术蕴涵的深邃。哈丁的艺术处理布局明确且有说服力,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乐曲开始部分慢板音乐的处理,弦乐的长时段呈现摒弃了常见的拖沓与沉闷,形成张弛有度的层次推进。当然,能够自如展现变化如此细腻的音乐层次感只有具备超强水平的弦乐群体才能做到,而伦敦交响乐团超一流的弦乐声部正是这种艺术精妙的有力承载。哈丁的高明之处还体现在他对西贝柳斯音乐之宽广气韵与厚重品格的独特理解。他并没有在有些段落中过分强调西贝柳斯招牌式的用铜管渐强构筑的冷色调气息,而是在更大的格局中,将这种符号化、个性化的音乐语汇渗透于整体的音乐气韵。因此,这个由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实况版本”,西贝柳斯音乐的冷峻特质中多了一种诗意的温厚。

  尼古拉-兹奈德与哈丁及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我听到过的此曲现场演奏的最佳版本。作为当代最高水平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兹奈德令人惊叹的演奏技巧不必多说,让人更有感触的是他那种王者风范的强大气场。西贝柳斯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整个小提琴协奏曲曲目中最具交响蕴意的音乐文本,这一特征主要体现于以交响性对话方式呈现的小提琴独奏与乐队协奏之间的紧密关系。尽管小提琴独奏部分有着不少需要高超技艺才能表现的音乐华彩和浓郁抒情,但此曲独特的艺术趣致在于独奏与乐队水乳交融的“音乐映照”。兹奈德的演奏非常贴切地反映出独奏家在这样的“音乐映照”中应有的姿态——独奏与乐队对比、竞奏时的丝丝入扣和相互渗透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交响性协奏中独奏家“角色”的内功和作用。尤其兹奈德演奏时主动融入乐队的热情和大气,这是功力与修养的体现。往往就在那瞬间即逝的音乐“气口”上,兹奈德极具表现意味的琴音让整个协奏话语展示出沁人心扉的亮丽与丰沛。

  两场音乐会中最精彩的演奏当属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相比马勒交响曲的“人生探寻”和西贝柳斯纯音乐写作的高冷、沉重,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部交响曲显然更聚人气。贯穿于全曲的“抒情咏叹”其实是他一生创作的艺术诉求:以如歌般的宽广旋律和淳厚、舒展的音响建构来延续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血脉。哈丁用他的饱满情绪和大幅度的手势带动着整个乐队的表演,每个乐章的音乐都是那么动听,尤其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第三乐章演奏得最为煽情,催人泪下。交响曲中用优美动听的“大旋律”来构建主题,呈现乐思,表达情感,本是十九世纪中后叶民族乐派乐意做的事,更是柴可夫斯基这一路作曲家的“专长”,拉赫玛尼诺夫只是把这种交响曲创作路向推向了新的高点而已。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部作品依然是晚期浪漫派交响曲中以歌唱性抒情取悦受众的“首席代表”。

  哈丁携伦敦交响乐团的上海之行应该说是大获成功。只是个人觉得第一场音乐会上的马勒《G大调第四交响曲》的演奏尚不够完美,例如,第三乐章音乐流动中过于突出的内声部音响弱化了此处抒情性表达应有的温润品格和缠绵意绪。然而,瑕不掩瑜。哈丁与伦敦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奏让我们在品味交响名团的美妙之声的同时,进一步感悟晚期浪漫派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