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立:以乐为本 以乐育人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蒋 力 2017-03-05 09:47:00
5、对邵恩发了脾气
黄飞立回顾指挥系的工作时爱说:团结是指挥系的一大特点。
“文革”后指挥系重组,作为系主任的黄飞立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这个系有团结的传统,无论是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放到桌面上来谈,这个传统要继续发扬。我不喜欢背后讲别人坏话,假如谁跟我讲了,你不端出来,我也要端出来。黄先生告诉我,那时指挥系的考试都是教师们一起讨论分数,先请伴奏的老师发表意见,有什么都直说,不管是谁的学生。
指挥系一贯把规范、准确、节省、美观作为指挥法教学的目标。在注重指挥法技能教学的同时,又善意告诫学生们不要追求外在表演,不要热衷手舞足蹈的自我陶醉,不要忘记指挥的根本任务是演绎音乐。小泽征尔第一次来中国时,学生们很容易就被他外在的东西打动,觉得找到了可以效仿的目标,都去学他的表演。因为那时外来的乐团和指挥都很少,也看不到什么资料,一时间形成了“小泽热”。黄先生曾因此对邵恩发了脾气,其实他的目的很简明:你还是学生,不能太浮,不要只追求表面的东西。
6、为陈佐湟出国深造开证明
1981年前后,本科尚未毕业的指挥系学生陈佐湟得到小泽征尔推荐去美国深造的机会,走之前却险些拿不到与毕业相关的证明。从党委书记到院长副院长,为此事颇费心思,书记说:先请黄飞立同志提出具体意见。黄先生郑重地写道:“陈佐湟同学此次报考出国留学,因年龄关系只能以大学毕业的同等学力报考出国留学的研究生。对此文化部并没有表示过不同意,陈佐湟也就获准参加出国研究生的考试。他目前的业务水平,无论在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等方面,都不会低于目前本院的研究生。陈佐湟的考试成绩,亦相当于参加跳级考试合格,而这次考试的范围、项目和要求,都是相当于本科毕业同等学力的,因此我认为可以发给陈佐湟同学相应的证明。”这一纸证明,为陈佐湟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院长吴祖强据此建议:“我院未实行学分制,无法照教育部规定,明确为提前毕业。根据考试成绩,似可发给大学毕业同等证明,并报教育部,取得他们同意。”多年后陈佐湟还记得,他辞行时黄先生对他说:做你喜欢的事,做好你正在做的事情。
7、乐队成员缺席?不演了!
北京交响乐团的简介,开篇语这样写道:长期担任乐团艺术指导的老一辈指挥大师李德伦先生和黄飞立先生为乐团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这个乐团从北京歌舞团管弦乐队转过来时,演奏员几乎都是专业子弟,调皮,谁都管不了他们。团长李湘林邀请黄先生去调理,先在人民剧场看了他们演出的舞剧《小刀会》。那乐队的动静,用黄先生的话说,叫“炮火连天”。
看过演出,黄先生提出3个条件:一是先把乐队从歌舞伴奏中解放出来,二是配齐人马,三是定出制度,加强管理。能做到,他就去,去了也要3年才能初见成效。团长答应。老将出马,从德奥古典作品排起。最初的音乐会还不敢公演,都是送货上门去学校。即便是那样,黄先生也做过“很绝”的事:要去学校演出了,好几个人请假缺席,指挥拦不住,当即决定,不演了!
这可以说是插曲,也可能是一个乐队走向正规化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现在的北京交响乐团,已成为国内最具实力和影响的乐团之一,而仍然担任乐团业务考核评委的黄先生说:一定要懂得这一点:一个交响乐团不是几年就可达到很高水平的,必须做好长期训练的精神准备。
8、创立“金帆” 助力“金帆”
陶西平主管北京市的教育工作时,邀请黄先生等一批艺术家共同创办了金帆乐团,一晃也已多年。其实黄先生也可以不去,可以少管,那时他的儿子黄安伦已在加拿大为父母安排了舒适的养老环境,可惜两位老人没有事做,仍觉寂寞,回国后黄先生就挑起了“金帆”的大旗,与中学生打起了交道。老先生不仅自己亲自安排训练曲目和计划,亲自上阵,还招呼来自己的学生参与。现中国歌剧舞剧院指挥刘凤德,就是被先生招去的一个。他说先生跟他说了这事后,先告诉他:没钱;然后说:没钱你也要去。为了继续追随先生学习、锻炼,同时也是被先生的精神所感动,刘凤德随叫随到。他说:那差事真苦,也真值得!
邵恩担任澳门乐团音乐总监那几年,回国的机会多了,黄先生就给他派了训练“金帆”的任务。有一年我到澳门观摩音乐节演出,最后一台音乐会是邵恩指挥。次日飞回北京,我与邵恩同机,下来后他直接去了黄先生家。他说:就住黄先生家,明天要给“金帆”排练。邵恩在训练乐队方面经验不少,注意从各方面去启发,对作品的处理也有自己的理解,乐团的孩子们都很喜欢他。黄先生说:自己在现场看邵恩的排练,也学到不少东西。2005年年初,我在电视上看到金帆交响乐团的新年音乐会,曲目之难,阵容之规整,都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育英贝满老专家校友合唱团都是退了休的老头老太太,多年来固定活动,四处演出。他们想请黄先生担任艺术指导,又怕先生不肯,就托团里一位曾与黄先生同事的人邀请他去听排练。黄先生说,我去了一听就坐不住了,坐不住就动手了。这动手,不光是指挥排练,回到家还为合唱团编配作品呢。
9、“我不是泰斗。我不敢当。”
与当年南线阁的住处相比,黄飞立在天通苑的这套房子可谓鸟枪换炮,客厅、卧室之外,黄先生夫妇各有一间工作室。我有幸两次走进黄先生的工作室观赏。不得了,那套电脑连带作曲必备的家伙就占去不少地方。都与指挥相关,也表明一个老指挥家亦已“走进新时代”。聊到电脑,黄先生说:指挥中对电脑有兴趣的还有韩中杰,我俩经常电话交流电脑方面的问题。黄师母说,这房子,刚住进来时觉得蛮大,现在看,还是小了。前一次在黄先生的工作室,他给我转存了多幅他的照片,后一次,他签名送了我一本据他叙述成书的《送我一把小提琴》。
黄先生得享高寿,自有他的养生之道,用他的话来概括:每天早晨一杯牛奶、一杯果汁、一杯咖啡,烟还抽,酒还喝,音乐会还要听。说这话时,黄先生正衔着一支漂亮的烟斗。还有一条也很重要,黄家的饭一定要由师母赵方幸亲自掌勺,一定要有汤。师母说这是做了黄家“二把手”之后才练出来的,起初她连烧水都不晓得怎么回事呢。我有口福,尝到过赵老师的手艺。那次,也陪黄先生喝了一杯白兰地。如今回味,那是一种难得难忘的享受。
后一次去时,主要是策划黄安伦歌剧《岳飞》搬上舞台的事,晚上在“眉州东坡”吃饭。黄先生和我一样,一人一瓶“小二”。边吃边聊,先生竟然举杯说了句很地道的北京话:走一个!
这一走,就走到了百岁,走到了被后辈称为“泰斗”、“一代宗师”的高度。然则真正的泰斗或宗师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这样自称的。黄先生认真地说:我不是泰斗。我不敢当。我还离得太远。
他还爱说的一句话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要爱你的听众;作为一个指挥家,要爱你的乐队;作为一个老师,要爱你的学生。
这几乎就是箴言!黄飞立,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的话!
2017年2月24日,写于遥送黄飞立先生远行之际。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