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民族器乐发展 何时摆脱“一头沉”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杨春林   2017-01-06 13:51:00   作者:杨春林

  我们的民族音乐发展了数千年,时至今日,民族器乐看似突飞猛进的繁荣发展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内伤”,笔者以为,“一头沉”、“一边倒”、“一手硬”、“一手软”是目前民族器乐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其中,“一头沉”的现象尤为严重,为此,笔者从民族器乐的两大模式入手,分析解读当下民乐发展“一头沉”现象的根本原因。

  民族音乐在上世纪初,都是以单声部为主,间以部分无意识无理论的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形式呈现。不管是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曲艺、宗教音乐、文人音乐皆是如此。1953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借鉴西方交响乐团编制,开启中国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奏新模式,从此在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方面就出现了两种模式,一种是延续传统单声部音乐的演奏模式,一种是以演奏多声部音乐为主的民族管弦乐。

  民族管弦乐的出现,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结果。民族管弦乐团的成立,建立了中国民族器乐多声部音乐的新模式,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民族器乐的作曲,演奏以及作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所以,新型的民族管弦乐团一建立,便迅速得到推广,至今已经在东南亚形成了中乐团、华乐团、民乐团和国乐团等不同称呼的民族管弦乐团。更由职业乐团向非职业迅速蔓延,形成燎原之势。

  民族管弦乐团由于有政府支持,生存发展都有了保障。并因此在大陆地区形成专业和业余的区分。民族管弦乐团演奏者具备的是专业身份,而民间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却沦落为业余。

  由此,“一头沉”的现象出现了。几千年来的传统民族器乐模式陷入了困境。

  首先,宫廷音乐基本消失——宫廷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宫廷音乐的舞台和平台?其次,宗教音乐受制于题材,只能在宗教场所进行,发展空间不大。再者,就是各类地方乐种。虽有诸如广东音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火了一阵,其它如江南丝竹、河北吹歌、长安鼓乐等,经历历史更迭、经济大潮冲刷、演奏人才逐渐老化等诸多影响,已经处境甚危。很多地区地方乐种的继承和发展大都仅仅依赖于有识之士的呼吁和部分热心之士的参与,其继承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非确定性和非持续性。近年来虽依赖“非遗”保护,情形有所改善,但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一头沉”的局面。民族音乐发展“一头沉”的改善,还亟需政府对于保护传统民族器乐文化给予一定的立法保护,给予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建立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民族上下数千年的积淀和延续,亦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和性格名片。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有效解决“一头沉”的现象,真正做到“把根留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