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构建独具东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刘修兵   2016-12-04 14:59:00   作者:刘修兵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内容是依循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历史脉络,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本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主体,以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成就为主要内容,以表演体系理论建构为学术终极目标,科学合理地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联动、辩证与推理相依存等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细密观察、系统梳理、抽象总结和充分论述,力争做到既有宽广宏阔、伫立前沿的全方位视野,又能做到细微不弃的深入审视,揭示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艺术训练手法、艺术创作手法、艺术表现手法,最终实现独具东方文化精神、中华艺术品格、传统音乐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的构建。”近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研究”在浙江金华开题,项目首席专家、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在开题会上表示。

  审美理念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核心

  “一种音乐表演体系的形成,其演唱演奏技巧、音乐风格流派等只是表象,深层因素则是演奏者演奏行为背后审美理念的建立与传承。演奏家们的技巧、声音、风格等要素无一不是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审美理念的反映。审美理念的传承与演变是整个表演体系发展的核心骨架,而这种审美理念的形成又与孕育这个表演体系群体的主流美学思想乃至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等宏观因素密不可分。”郭克俭说,如果把整个文化特征、民族性格、音乐美学思想等作为形成一种表演艺术体系理论的宏观前提来看待,把基于演唱演奏的技术理论研究、个人演唱演奏风格研究等作为体系理论的微观层面来看待,就不难发现介于两者之间、存在于演唱演奏背后表演审美理念的中心性地位。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与中外所有艺术体系一样,具有体现自身个性特征的美学构架,是按照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大胆地对生活进行提炼升华,把表演全部融化于声乐美、器乐美、语言语音美、绘画美、工艺美,甚至包括想象和联想中的建筑美之中,要求表演严格按照这些艺术美各自的规律进行创造,并把它们和谐、完整地统一在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民族风格之中,浑然一体,全力以赴地去塑造活生生的人物性格,传播我们民族的美的理想。“这就是说,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体系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构成,不仅是综合的,而且是泛美的;这种泛美的本质特征即在于它不是独立于形象之外的,它就是形象的本身。”郭克俭表示,中国传统舞台艺术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现实主义,把它鲜明地融化于各种艺术之美里,使它脱离自然主义而获得泛美的、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这样,奇妙的中国传统音乐舞台艺术就把这对立的两者从根本上统一起来了。这就是它在美学理想上自成体系的一大特色。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包括中国传统戏曲与曲艺表演、中国传统器乐表演、中国传统民歌与歌舞表演3个部分。”郭克俭说,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反复探讨、磋商和推敲,决定总体研究框架将包括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历史演变、文化背景、形态特征、哲学基础、逻辑结构、内容呈现、案例举证、审美品格、人文精神等。“有鉴于此,本课题组采取历史文献梳理、艺术理论探寻、音响形态测量三箭并发、同步进行、集体攻关、各个击破的研究总体思路。团队共同讨论设计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

  郭克俭说,课题具体以历时久远、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为研究对象,以理论抽象总结为主导,以实地调研为辅助,取音乐历史学、音乐哲学美学、音乐艺术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声学等研究视角,明晰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当下情状,探寻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之所以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哲学基础和审美特征,总结归纳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艺术规律,测量中国传统音乐演唱、演奏及乐器、表演空间的音响物理参数,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特色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实证支持,结合传统音乐艺术家表演的经典案例,将以碎片式存在的大量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炼的理论,最终完成本课题的终极任务,即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逻辑框架

  据介绍,课题包括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美学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历史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态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声乐研究4个子课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构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逻辑框架。

  子课题一“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美学研究”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中心主任杨和平表示,在中国传统的音乐创造中,音乐表演的创作与音乐作品的创作是相伴共生的。因此,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美学研究将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的总结、归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帮助。研究内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想、原则以及审美标准,对音乐表演审美观念及其历史演变的研究,对音乐表演中的风格、流派、民族性和个性的研究等,还应该对中外音乐表演美学品格、审美特征等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将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给予梳理、归纳和总结,对当下著名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进行访谈、调查,整理其相关材料,开展口述史的研究。”

  子课题二“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历史研究”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岩表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历史轨迹与活态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的层面和现实的视野来认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规律和意义,科学地总结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子课题三“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态研究”负责人、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伍国栋表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态研究是音乐形态学的分支,作为一项关于音乐表演的基础性研究,包括音乐表演乐器(人声、器声)物化形态、表演技术形态、音响结构形态以及综合呈现形态,涵盖音乐表演本体结构形态、音乐表演声音形态、音乐表演艺术作品形态、音乐表演创作形态和音乐作品综合呈现形态。“这是音乐表演学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课题,研究内容包括:语言形态、技术形态、声音形态、身体形态、乐器(人声乐器、器乐乐器)形态、作品形态。”他表示。

  子课题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声学研究”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韩启超表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声学包括乐器声学、歌唱声学和表演空间三部分内容。乐器声学是基于音乐声学理论和声学测量技术开展的对乐器振动的研究,其研究目的是为乐器设计与制造提供原理论和标准、为音乐学研究提供客观数据、为乐器演奏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歌唱声学是运用音乐声学、嗓音医学、音乐心理学等方法对人声歌唱声响给予关照的一门交叉学科。音乐表演空间声学主要对音乐在室内表演的声学条件进行研究,是建筑声乐与音乐学交缘的学科领域。

  解决与舞台表演“有关的一切”

  “所谓‘体系’指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不等于局部相加,因而不是特点与特点的相加或堆砌,而是所有特点相互融合、渗透、制约而结合成的一个整体。”郭克俭表示,一种艺术创作体系必然从观念到实践形成了自己严整有机的系统结构,然后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而存在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体系正是如此。对它给予研究,就必须以它的体系架构作为观察的脉络,才能求得对它的系统的认识,掌握它的体系性。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当它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在形式美上便逐渐具备了以下4个方面的成熟条件:艺术特定的美学观、艺术观,即“观念”;自成体系的艺术规律,即“规律”;自成系统的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即“技巧”;无数具有独特美学个性、为社会所公认的艺术形象,或称艺术作品,即“形象”。“‘观念’即美学观、艺术观,属于艺术的认识论,起着权威性的主导作用。‘规律’是观念的具体化,也是实践(技巧与形象)的抽象化。‘技巧’属于实践范畴,是艺术规律的具体化、物质化,它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形成体系的美学构成。‘形象’是美学观、艺术观的最终显现以及观念、规律、技巧凝聚在艺术作品上的全部结晶,渗透着观念的灵魂,永远与众不同地放射着‘怎样才美’的艺术魅力。”郭克俭说。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围绕着舞台表演这个中心形态,凡是与这一形态有关的一切都是这个体系包含的内容,这个‘有关的一切’便是本课题应该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亟待将这些零散的、碎片式的舞台表演经验集腋成裘、积沙成塔,总结、梳理、提炼成为系统的、富有逻辑性的并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表演体系,是本课题组必须认真对待、群策群力、协同攻关、重在创新、倾力完成的终极使命和重点问题。”郭克俭说。

  郭克俭表示,本课题的结题成果将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归纳总结、概括论述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的专著,在音乐学理论建设上弥补历史的缺憾。“在4个子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逻辑框架,在此框架下总结叙述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所涵盖的具体内容,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典型案例透彻分析,概括提炼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审美品格和人文精神,最终形成一项集学术探讨、理论研究和建议对策为一体的、对未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对音乐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参考性文本,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乃至世界音乐表演艺术理论建设做出应有的学术贡献。”他说。

  “整体来看,该重大项目结构严密、框架合理、内容丰富。研究内容涉及到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形态、表演美学、表演历史以及表演声学,从理论到实证,从史料到数据,论证充分、深入,彰显了课题组对该课题具有较强的熟悉度、宏观的掌控能力以及体系化的研究思路。在论证过程中思路清晰、资料翔实。无论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形态方面的成果梳理,还是表演美学、表演历史的史料归纳,以及对国内外表演声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的运用,都极为详尽。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前期成果丰富。从首席专家到4个子项目负责人,都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对于各自的领域都有着丰硕的前期研究成果,为该课题的顺利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个子项目设计合理,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延展性,彼此交叉又相对独立,统一于主项目。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新颖、丰富,既强调三重互证、文献梳理和形态分析,又注重科学的实验实证。所设计的研究方案及实验手段科学可行。”开题专家组在听取了课题开题汇报后表示。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