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达谢耶夫让老柴“升格”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许渌洋 2016-11-11 10:47:00
2011年秋天,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震撼北京,表现出了杰出演绎对所谓标准曲目价值巨大的提升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卖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悦耳动听,主调清晰,有着算不上复杂的和声语言以及战无不胜的优美旋律。也正因如此,柴氏与诸如德沃夏克一类作曲家成为音乐厅里“陈词滥调”的象征,比起马勒、布鲁克纳、肖斯塔科维奇,他们的交响曲虽然广为流传,却在资深乐迷的美学政治谱系中浮现出低人一等的印象。偏偏在今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两位作曲家占据了可观的比重。
五年前的柴科夫斯基系列让人一度认为如此手笔的演出似乎已经成为绝唱,但上周北京国际音乐节让6首柴氏交响曲再一次响起,只不过演绎者变成了84岁高龄的俄罗斯老派大师弗拉基米尔-费达谢耶夫和他的莫斯科柴科夫斯基交响乐团。从10月26日开始,连演三天,84岁高龄的老牌指挥大师费达谢耶夫带来了与前者截然不同的老柴演绎,甚至与他早年的录音也判若两人。
1866年完成的《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和1893年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同台演出,这是对柴科夫斯基艺术生涯极佳的审视机会,而费达谢耶夫似乎夸大了作曲家写作两部作品的年龄距离。上半场的“第一”生机勃勃,顿挫有力,费达谢耶夫为其赋予了厚重的音响肌体,并清晰地梳理出俄罗斯民谣和民族舞曲间滔滔不绝的主题素材,让柴科夫斯基早期作品中的爽朗质感呼之欲出。
下半场的“悲怆”交响曲仿佛透支了柴科夫斯基临终时的年龄,比起捷杰耶夫当年那个流畅、简明、充满古典主义美感的圣彼得堡风格,费氏的“第六”凝重而迟缓,充满着暮年的伤感,营造了大幅延展的旋律线条,并尽可能地在音乐情绪的末梢上做持久的停留,费达谢耶夫让整部作品保持着古朴的色彩,没有陷入柴氏作品浪漫式演绎的常规窠臼。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如今经典的俄罗斯学派已经将柴科夫斯基视为一位极富美感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并将朴素、凝练充满活力的演绎奉为主流,费达谢耶夫如此持重缓慢的柴科夫斯基显然于此背道而驰。虽然本人错过了10月27日的“第二”和“第五”,但通过精良的网络直播收听了最后一晚的“第三”和“第四”,两部作品的演绎有着相同的特点,“第三”沉重的脚步着实不像纯粹的音乐厅演奏,倒更像是在为芭蕾舞剧场进行伴奏,第四交响曲也同样如此。“第六”有着更为绵长的线条,“第五”有着相对丰富的肢体,这给指挥家增长乐句的幅度,让作品“升格”(降速)提供了条件,但“第三”和“第四”却并非如此,加上保利剧院的音响效果较干以及柴科夫斯基乐团的音响体格偏薄,缓慢的速度让音响凝聚力有所减速,但显然耄耋之年的费达谢耶夫有着对柴科夫斯基个人化的看待方式。
好在观众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仍然喜闻乐见,第一晚在常规曲目演出后(“悲怆”交响曲后一般不进行加演),乐团加演了思维里多夫《暴风雪组曲》中的《圆舞曲回响》,以及柴科夫斯基《睡美人》中的《西班牙舞曲》,观众起立鼓掌,情绪被调动至高潮。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