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条河流,不流就成了死水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顾学文 雷册渊 2016-11-02 16:13:00
流传至今的古琴曲子,大多背后有着动人的故事。比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当汉使来接她回去的时候,她既有回归故国的喜,又有抛下两个亲生儿子的痛,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12年在胡被掳生活的点点滴滴,被碾得粉碎。母子情、家国仇,都是人类最普通、最典型的,也是最复杂最细腻的情感。
再比如《广陵散》,表现的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聂政刺韩的故事,琴声中为父报仇的愤怒、刺杀君王的紧张、格斗时的力度与速度,我相信,过去2000年里没有变,未来5000年也不会变,因为人性是千古相通的。元朝人说这首曲子是“兵刃杀伐”,清朝人说是“指边生霹雳”,都是一个意思,指的都是这首曲子的音乐形象。而《平沙落雁》,则是两三知己在水边抚琴,徐风拂面,琴声悠扬,琴声要让人心静下来。
不管今天的人用什么样的技法演奏古曲,都要弹出感情、弹出人性来。这是千古不变的,是要一直坚持的。
解放周末:这就是您一直强调的:演奏时,要“心中有古人,眼前有今人”,即一边是正确演绎古人的琴曲,一边是让现代人能够感受。
龚一:是的,每首琴曲都有其特定解说,有其独一无二的本体。我们在弹琴时要思考:历史是如何说的,本体是怎样的?演奏时需要二度创作。二度创作要从本体出发,不能把《广陵散》弹成《平沙落雁》。但很可惜,现在有些人,恰恰是该变不变,不该变的乱变。问题还在于不了解传统,一直在给传统做减法。
明代有人提出“(琴乐)疏缓、浩荡、壮烈、悲酸、奇绝,不可以‘淡和’一律求之。”这是古人对琴声的概括,它是丰富的,可是到了今天,很多人把古琴理解得非常单一,就是“清微淡远”。蔡文姬骨肉分离,多么悲痛的时刻,你怎么还可以“清微淡远”?聂政刺韩,那么紧张的关头,你还在“清微淡远”?
我虽然没听到过100年、1000前的“古琴演奏会”,但人之常情是懂的,我不信什么琴曲都能“清微淡远”,这不是尊重传统。
解放周末:有因循守旧、把原本活色生香的传统僵化了的;也有消费传统,所谓的创新性继承不过是夸张、另类、博眼球的。在传统的承继问题上,变与不变、如何变,其分寸是极难把握的。
龚一:最终还是要用音乐本身说话。
继承传统,最主要是从传统文化的内核上进行传承,首先要搞清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如何传承?这是一项严肃的科研工作,不可随个人意愿行事。
现在搞什么都喜欢搞速成,琴馆也搞速成班,一些经典曲子被改得都快“认”不出了。
解放周末:总之,包括古琴艺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路,还有漫长的征途。
龚一:但我们这代人老了。去年“走”了成公亮,前两年“走”了林仁友、李禹贤,最终我们都会排着队“走”的。
我一直呼吁,要抢救古琴艺术,首要的是抢救古琴老人。比如,应以某位古琴家为中心,成立工作小组,对这些老艺术家的艺术理论、经验、谱子、音像进行抢救式的梳理、核实、整理工作。这花不了多少钱。眼睁睁看着老人们一个个走了,我心里很痛,现在不抢救,等到追悼会上说可惜、说遗憾,有什么用?
我13岁学琴,学了整整60多年。越学我越认识到,古琴艺术这笔遗产太丰富了。1991年,我辞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职务的时候就跟领导说,放我去抢救古琴,我两年之内能在你们书架上多放一本书,这多好。可是我的智力、精力有限,也有惰性,真希望背后一直有人抽我鞭子,让我能走得更快些。
解放周末:这鞭子更应该抽抽现在的年轻人。
龚一:可不敢随便抽。作为一个老者,我只想告诉他们:在继承传统的路上,金元宝太多了,我捡到一个又一个。我要喊他们:“快来啊,快来捡啊。”
人物小传
龚一
古琴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一个以古琴演奏、教学、研究为终身职业的琴人。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