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条河流,不流就成了死水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顾学文 雷册渊 2016-11-02 16:13:00
很多人热衷于谈论和标榜派别,精力都浪费在这上头了
有人说我是广陵派、梅庵派。我到底算哪派?我只能说我是“音乐派”。
争的真是门派吗?争的是虚空的名声和实在的利益。
解放周末:您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有些人说您是广陵派、梅庵派的传承人,代表了广陵派、梅庵派。
龚一:我是古琴艺术的传承人,不是某个派别的传承人。
我自小在南京学琴,是不是我就是金陵派了?不是。我曾随张正吟、夏一峰等十二位名家学琴,接触过广陵、金陵、梅庵等多个琴派,这些老师和琴派都深深地影响了我。可是,我又在音乐学院接受了现代音乐教育。在学院里,我们既有中外音乐史、分析各种形式音乐作品等理论学习,也有现代音乐的创作、其他乐器的演奏等实践课程。在音乐学院附中和本科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一生受用。
这样说来说去,那我到底算哪派?我只能说我是“音乐派”。很多人就是热衷于谈论和标榜派别,和跑码头一样,精力都浪费在这上头了。
古代分封割据,加上交通不便,山南山北、河东河西都可以算成不同的派别。现代社会不存在这些交流障碍了,别的学科都进入现代化、规范化了,古琴界还停留在300年前,还在争你是哪派的、我是哪派的。争的真是门派吗?争的是虚空的名声和实在的利益。也没见彼此有师承关系的就真的亲如一家了,相反,总是各立山头,最好别人的山头离自己远点。
解放周末:“楚囚钟仪奏南音”,艺术派别似乎古已有之。
龚一:什么叫派?派而别之谓之为派。我没有否认琴派的存在,而是以为,琴派之所以有不同,主要在风格上,而不是地方名称的不同。如诸城、梅庵派的曲子,一听就有着浓烈的北方味道,因为旋律里糅合了北方方言的声腔,及北方民间音乐的元素。我曾分析过100首山东民歌,在抗日歌曲《八路军真勇敢》中,找到了与古曲《关山月》“苍茫云海间”相同的旋律。这就是艺术的渊源和脉络。要我说,争门争派不如好好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已故前辈琴家徐立孙老师说过:“用律严而取音正,乃入门必经之程序,为各派所同。功夫日进,指与心应,益以涵养有素。多读古籍,心胸洒然。出音自不同凡响,以达于古淡疏脱之域,亦各派所同也。殊途同归,何有于派哉!”所以,争门争派不重要,重要的是抓紧时间总结、梳理自己所属琴派的特点,并发扬光大。
传统是一条河流,有河就要流,不流就是死水一潭
所谓“原汁原味”地继承传统,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
创新本身就是传统。怎么到了我们手里,就拿不出新曲,甚至古曲都丢得七七八八了呢?
解放周末: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古曲应该遵循传统,讲求原汁原味地继承,您怎么看?
龚一:这种说法有待商榷。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是不可能“原汁原味”、“一成不变”的。与空间艺术不同,时间艺术就是随时间和从艺者变化而变化的。就拿《流水》来说,大家听到的《流水》可不是春秋伯牙与子期的《高山流水》中的《流水》,也不是1425年《神奇秘谱》所刊的《流水》,而仅仅是百年前四川青城山道士张孔山的传本。这正应了清代琴家徐常遇说的“古琴曲传至今日,大多经人删改而成其曲”。
从有琴谱记载的1425年算起,古琴艺术发展到今天,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变化。我们今天弹的琴曲,都不是千年以前原汁原味的曲子。古往今来,一首《平沙落雁》就积累了100个版本,100个版本就是100种变化; 同一个人在20岁、40岁、60岁的时候演奏它,味道也都是不同的。有变化才是正常的。
古人留下的谱子也并非尽善尽美。《广陵散》45段、23分钟,音乐会上不适合弹这么长。古人说:“古曲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大曲过于冗长重沓,大加删汰而成曲者。”你看,古人都知道要与时俱进,今人的见识还不及古人?
所以,所谓“原汁原味”地继承传统,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因为我们连“原汁原味”是什么样都不知道。音乐史学家黄翔鹏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有河就要流,不流就是死水一潭。
解放周末:您在打谱和新曲创作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
龚一:我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的、今人应该做的事。“打谱”是古琴艺术的一项严肃的科研工作,包括对古谱的甄别、音高的翻译、节拍节奏的订正以及经过反复的弹奏,使得古曲尽可能完美。有琴家称其为是对古曲的“考古”,要求打谱者根据旋律进行法则和谱式演变、对历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特性、内外音乐文化交流等,一一作出判断。打一首大曲要三年,小曲也要三个月。大家比较熟知的《广陵散》《酒狂》等琴曲,就是前辈琴家“打谱”的成果,它们补白、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丰富了当今听众的欣赏内容。这个工作很艰苦,但必须做。你想继承老祖宗的遗产,就得先把遗产盘盘清楚。
个人能力有限,我总共打了二十多首古曲,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做这件事。
至于新曲的创作,我悟出一点道理:创新本身就是传统,今天的古曲其实是古人的新作,正因为有古人的大量创作,我们今天才有了这么多古曲。怎么到了我们手里,就拿不出新曲,甚至古曲都丢得七七八八了呢?
不管用什么技法,都要弹出感情、弹出人性,这是千古不变的
现在有些人该变不变,不该变的乱变,不了解传统,一直在给传统做减法。
在继承传统的路上,金元宝太多了,我捡到一个又一个。我要喊他们:“快来啊,快来捡啊。”
解放周末:您认为继承传统不应墨守成规,拘泥于形式的一成不变。那有什么是我们应该从传统中汲取并坚守的?
龚一:琴为心声。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査阜西在1937年《今虞琴刊》发刊词中写得很清楚:“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竭尽其抑扬顿挫、轻重疾徐之妙。”“抑扬顿挫、轻重疾徐”,就是艺术处理。真正做到这八个字,音乐就能构成完美的画面,就能产生生动的韵味,达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和将至矣”的境界。“和”是什么意思?是中华民族美学的制高点,是古琴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