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从社会学视角 看手风琴艺术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卢旸   2016-10-23 11:50:00   作者:卢旸

  手风琴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以社会属性、形态以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因素作为背景,同时又是艺术范畴的一种形式。”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朱春铃前不久在首届新疆-塔城手风琴艺术节的“丝绸之路”手风琴艺术发展研讨会上进行了主题演讲,并介绍了由她主编的《当代中国手风琴作品分析》一书。该书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讨论手风琴艺术,目前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手风琴的社会属性

  “只有顺应着时代的特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才会产生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使手风琴在音乐的交融中体现出艺术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时代的属性与民族音乐是中国手风琴创作的根基和源泉,更是其枝繁叶茂体现中国特色的必要元素。”朱春铃介绍,《当代中国手风琴作品分析》首先从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社会思潮三方面论述了其对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在不到百年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手风琴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在社会组织、结构模式的变化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该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新时期等三个时间段的手风琴作品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并有章节专门分析民族手风琴作品。她将手风琴作品放入社会时代的语境中,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寻找手风琴音乐在中国发展的本土化植入,挖掘我国手风琴作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手风琴这件乐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大起大落之间却又彰显着历史的必然。”朱春铃说。

  有群众基础的西方乐器

  “回顾手风琴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最值得骄傲的是,这样一件西方外来乐器一度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且很多人至今一直都保存着深厚的情感和对手风琴的真情迷恋。”朱春铃介绍,19世纪30年代,奥地利人达米安根据中国乐器“笙”的发音原理,研制了手风琴。20世纪传入我国的手风琴,作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演变,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作为西方外来文化的载体,手风琴艺术不断地与中国民族文化相融合,顺应着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在人民大众的音乐生活中增添了缤纷的色彩,并曾一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朱春铃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前,手风琴以独有的特点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需要,成为一件“革命”乐器,尤其在革命根据地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手风琴逐渐受到人民大众的热爱,老一辈手风琴创作者探索着一切适宜于手风琴艺术表达的曲目,出现了改编曲和少量原创作品,各音乐院校相继建立了手风琴专业,我国第一个手风琴学术组织——中国音协手风琴专业组成立。文革时期,客观上促进了手风琴的普及和演奏水平的提高,但主观上限制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改革开放后,手风琴艺术进入蓬勃发展期,音乐作品逐渐丰富,专业性比赛进一步发展,艺术节渐成气候,手风琴艺术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交流。至此,中国手风琴艺术经历了从单一伴奏音乐走向多元化音乐的发展历程。

  手风琴的理性回归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手风琴艺术水准有了长足的进步,专业化水平提高,形成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是大众的基础与以往相比已不再广泛。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手风琴作品创作的欠缺是主要原因。”朱春铃在前言中写道,多年来通过老一辈手风琴艺术家和作曲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手风琴音乐作品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逐步走向成长壮大的过程,尤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国外的优秀作品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演奏曲目开始呈现旺盛的发展期,各种风格流派风起云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手风琴音乐作品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然而,对于国外的手风琴作品而言,我国的手风琴创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俄罗斯等西方国家还是有着明显差距,相比手风琴舞台表演和教学活动而言,其作品创作及相关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之后,多元化的音乐格局致使手风琴在我国逐渐走入低谷,其实这恰是吹尽黄沙,洗却铅华的过程,人们对手风琴的认识开始回归理性,今天手风琴艺术的飞跃式发展证明了这一过程的合理性,传统手风琴、自由低音手风琴、流行手风琴遍地开花,且成绩斐然。群众基础数量的减少换来了质量的大幅提高,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欣慰的进步。”朱春铃表示,该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分析侧重于揭示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元素,期望能理性的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期待着有更多作曲家参与到手风琴音乐的创作中来,将东西方文化继续深入融合。同时,她也期待更多的手风琴学术成果的出现,相信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之路更加广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