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交响乐事业”如何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钱天华   2016-10-14 09:28:00   作者:钱天华

  上交音乐厅的中国风格的昵称“馄饨皮”问世,告示了上海又一新的地标性建筑落成和交响乐演出场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准。上交管理层的价值观——“要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服务”——亮相,媒体报道了新厅的作用及社会各界的评价,说了许多令人振奋的话,包括“标志着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凡体会了其核“蛋黄”——演奏厅的效果者,无不赞叹。回顾这几年,继上海大剧院、东艺中心之后,一座座音响效果均属上乘的新剧院不断出现,这些硬件的建设应该作为“交响乐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从城市的发展来看,随着市民中有可能接受交响乐的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数不断上升和宣传、讲解欣赏交响乐的方式和活动越来越多,特别是上海音乐厅和电台“FM经典947”联手、公益性的面向平民的现场加直播的“星期广播音乐会”几十年不衰,前者又开出更平民化的“音乐午茶”,把其“蛋白”部分——外围和衍生的功能——也充分利用起来,听众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同时,上海的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外国的著名乐团来沪演出频繁,近十年来的数量大大超出历史总和。这些演奏团体涌入上海市场,推动了听众热情的需求,自有一番胜景。这也可算作“发展”的表现吧?

  再有,上海演奏交响乐的乐团(职业的和非职业的)的数量也在增加,尽管有的处境非常困难。但是,还有什么?尽管我从少年起就听古典音乐,对之顶礼膜拜,但我还是既说不上来,又有言犹未尽的感觉。因为,硬件有钱就可解决;名团要推广它的服务,好的市场不请也要来;全世界都一样。而我们在中国,在上海,有了一流的硬件,吸引了大批外国名团光临,演奏“原汁原味的”古典音乐,再有听众的增加,就是“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的全部了吗?尤其是在拜读了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很想听听音乐界人士的声音,但只读到个别歌唱家的发言。相比之下,其他门类的大家都发表了实在的感言。想到曾有作曲教授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先进的创作力与落后的接受力的矛盾”时,更添困惑!

  此时,我回忆起不久前,爱乐者与指挥家陈燮阳的一次聚会,那天恰逢陈生日,大家历数他在中国交响乐事业发展中的一些“第一”。陈先生虽然为会员做过几次讲座,但鲜见其乐评。他8年前的一段“听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的演出感言”,我一直置于手头,常常琢磨:“音乐已经溶化在他们(柏林爱乐乐团)的血液里以及每根神经里。交响乐是他们民族的东西。技术二字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已经到了‘自由王国’。物质和乐团的荣誉已使他们充分满足;全世界的音乐家以他们作为标牌(这个乐团是国家和城市的骄傲,是最高的文化代表)。音乐已不完全是他们生活的手段。因此一旦进入演奏状态,就会触动他们的神经;就会激动起来,爆发出来,会忘乎一切地自发表现出来。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缺少的。经常有人问:我们和他们差距何在?我的回答——以上所有一切都是差距,当然,还不止这些。何况,我们还要为了生存。”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一张“馄饨皮”不会是交响乐事业发展的全部吧?如果全社会对“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的内涵、目标、途径乃至困难等,没有较清醒的认识,形成一个共识,那么所谓“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怎么做都行。如果《音乐周报》能如同今年讨论“乐评”一样,集思广益,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即便是专业人士问津者无几,显得粗糙、幼稚、外行都无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