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谈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要选拔巨星,更要播撒音乐种子
来源:上观 编辑:诸葛漪 2016-10-14 09:08:00
摘要:从北京到新疆再到日本,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这几天行色匆匆,为“丝路巡演”奔忙。近日在上海转机飞往新疆途中,马友友接受了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的独家专访,话题从备受关注的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开始。成功的音乐家必须具备哪些素质?怎样的赛制才能发掘真正有潜力的新人?马友友一一作答。
一次举世瞩目的比赛
“要了解选手的潜力,只看到10%是不够的。”作为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人文精神奖”委员会委员,马友友对大赛赛制赞不绝口。大赛要求演奏莫扎特协奏曲环节,每个选手亲手写华彩部分,评委借此考察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钢琴三重奏环节考察选手合作能力,小提琴如何与大提琴、钢琴演奏默契配合;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演奏,需要选手通过自己的理解诠释一部与西方音乐文化背景不同、带有中国戏曲元素的作品。
“所有选手准备曲目量比其他比赛大得多,赛程也比很多大赛长一倍,如此高压的比赛,对选手心理素质是一大考验。只有在高压下,青年人才会有更大的成长。”他表示,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国际上获得极高关注度,丝毫不输于欧美主流音乐赛事,“作为第一届举办的比赛,它已经获得巨大成功。比赛全方位考察选手综合音乐素养,让大家看到这些选手的高水平不只是体现在技巧上,更是体现在创新力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诠释上。”马友友尤为欣赏比赛为未晋级选手安排的与评委一对一咨询会,“新人与大师进行交流,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赢或输都让人心服口服。”
经得起最苛刻的审视
大赛结束后,评论者诺曼-莱布雷希特提出,“决赛选手中有评委的学生,而评委给自己的学生打分,这令比赛看起来似乎成了评委间的较量。”马友友对此不以为然,“诺曼的声音属于网络评论之一,这些评论在主流音乐群体中较少被关注。我们更应该专注比赛本身,努力将它做到更好。”
评分、师生关系事先公布,比赛视频全公开,确保了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结果经得起外界最苛刻的审视。在全球各大音乐赛事中,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次公布每位评委对所有选手的打分,评委和参赛选手间有师生关系,也必须提前对外界逐一列明。
马友友笑言,“这意味着评委在打分时更需要承担责任,不能偏心,有时他们甚至会对自己学生的评分更加严格。比赛受到国内外业界高度关注,谁都不愿因为一次比赛毁了一世英名。”
所有选手的表演以网络视频直播并存档,可供任何人观看,为比赛结果的公正性又上了一道保险。马友友从专业角度分析认为,“从评分看,评委会在各轮评选中展现了无可指摘的公平性。任何有资质在这样高水准国际大赛上担任评委的人,考察这些选手都会得出相同结果。”他还透露,“评委会评定奖项名次时,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争执。”
引导音乐人远离浮躁
举办一次举世瞩目的比赛,不仅要选拔、培养明日音乐巨星,还要把音乐种子播撒向更多人,这是马友友对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人文精神奖”尤为重视的原因,“国际上很少有同类型的比赛设立颁发给选手之外的奖项。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不只选择可以在舞台上吸引目光的演奏家,也鼓励非专业演奏员,鼓励那些为音乐事业贡献巨大但一直默默耕耘付出的人。中国有句老话‘饮水思源’,这在全球范围内也适用。”
马友友呼吁,“人们过分关注台前,而我们希望回归本真,发掘甘于寂寞的音乐人以及音乐教育者。因为每一个音乐人才的诞生都万分不易,斯特恩大师对音乐教育的期望就是要培养出真正的音乐家而非技术工匠。在浮躁的社会,我们亟需关注音乐真正的精神。它像一块基石,让大家知道音乐的意义是什么。”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