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中国人是最能欣赏戏剧的民族
来源:天津大剧院 编辑:郑小瑛 2016-10-14 08:55:00
时间:2016年9月21日
地点:天津大剧院音乐厅
主讲人:郑小瑛
主题 :谈谈洋戏中唱
速记整理:韩中孚
谈谈洋戏中唱
郑小瑛:能够再次来到天津和老朋友们谈音乐我非常高兴,今天谈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感不感兴趣,听起来好像有一点反潮流,也好像是有些小众。为什么反潮流,题目叫做“谈谈洋戏中唱”,现在国家大的歌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中央歌剧院,天津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基本上都在用原文演唱西方歌剧,我有点反潮流,我主张把西方歌剧用原文演唱的同时,应该大力推动翻译成中文来演唱,让中国人更加懂、更加走近他们。
我们在剧场看到里面非常华丽,有非常奢侈的舞台装置,有非常漂亮的服装,人们走进歌剧院首先视觉上特别的满足,人们容易忽略音乐,当它唱出来的时候是我们不懂的语言,而旁边看着字幕也不是每一句都翻译的、配合的合适,总是觉得是两重天。当翻译不一定非常顺的时候,你得去想,然后把最精彩的表演忽略了,情感表达是唱的哪一句也不那么确切。
欣赏总是不那么圆满,不能够真正打动我们的心弦。买了票坐在剧院花了时间,从表演方面来讲投入很大,但是真正达到效果不是那么完美,所以我很主张洋戏中唱。
首先讲一下我提倡西方歌剧中文译唱,这个事情在我们国家是由来以久的,可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歌剧可以用中文来唱,一下过去很多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批歌剧爱好者为歌剧的译配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据我知道就有一批捷克文的专家,现在《艺术家的生涯》、《费加罗婚礼》、《蝴蝶夫人》、《卡门》、《奥涅金》等等有20多部中文译唱的歌剧,有人说欣赏西方歌剧主要是味,歌词并不重要,听起来是有道理,但是我相信能够离开歌词品位出味道也是极少数比较成熟的歌剧迷,而多数的中国人还是会在逐字逐句听懂的前提下,才有心思去欣赏音乐和歌唱的美妙,因为中国人是最喜欢、也最能够欣赏音乐戏剧的一个民族。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有那么多不同的剧种,每一个不同的方言会有不同的剧种,说明老百姓特别喜欢看戏,而且这个戏还是要唱的,大家首先知道内容是什么,听的非常有味道。反而在中国戏曲里面,音乐变化还不是那么多,不是根据每个戏来创作的,听起来音乐相对西方歌剧有一定的单调,但是是努力的配合歌剧的戏曲内容。
我为什么对这件事情有足够的信心,1978年中央歌剧院刚刚从文革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第一部复排的就是50年代曾经在中国首演的歌剧《茶花女》,《茶花女》是中国人完整看的第一部西方歌剧。最令人忘不掉是《茶花女》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有两千个座位,连演40场,达到场场爆满的记录,让西方同行很羡慕,说“你们太幸福了有这么多好的观众。”
1982年,歌剧《卡门》中文的译版,元旦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连续演出27场,那个时候还没有广告、海报。本来是中法文化交流协定定的来八个法国专家,手把手将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法国歌剧卡门传授给中国的歌剧人,包括他们来的声乐指导,指挥,导演、舞美设计、舞蹈编导、化妆、服装。法国人非常的重视来了两个电视台,而且带了亲友团一百多人,可那个时候中法在外交上出现一点事情,中国就不宣传首演,连一个海报都没有。就在那种情况,北京的市民闻风而来,天天演,一直演到后来得到中央政策办公室说这部歌剧只能够对内演,而不宜公演,里面三角恋爱加上情杀对社会风气有影响,另外对于舞台上走私的集团在台上高唱我们要自由,而那个时候我们正好是打击走私。
这样一来,那部歌剧没有能够宣传,就是在天桥剧团门口天天有人排队,连演了27场,这样的盛况给我们信心,就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距离那么远,但是如果让它能够懂了,中国人的接受能力,能够很快理解,而且能够从遥远西方中吸取到所需要的营养。
1988年中央歌剧院以中译版的《蝴蝶夫人》和《卡门》登上香港艺术节的舞台,那是第一次翻译出国到境外去,引起香港媒体热烈的讨论。香港一贯都是原文唱的,这次媒体说使大部分观众看起来很明白透彻,让演出的效果相得益彰,让所有中国人听懂歌词,那一份价值比什么都重要。正如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一样把别的歌剧改成本国母语演出的传统。
就好象翻译文学名著一样,你得配合。德国人演出《卡门》的时候,他们把法文译成德文演唱,在英国伦敦除了皇家大剧院是用各国的原文演唱以外,别的地方就有明文规定只用英文演唱,俄国戏用英文,法国戏用英文,德国戏用英文。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是用原文演唱,而旁边有一个纽约市歌剧院一切都用英文演唱。这样跟西方文化很贴近的大国,他们都注意别国的洋戏普及,让更多的人欣赏外国的艺术。为什么中国这么遥远的东方,就不能够很好的西方文化更好的译成中文,让中国人懂得精髓,懂得那么好的音乐是配合什么内容,能够让我们得到享受也从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但是有人说翻译的东西配的不好,听起来很别扭。这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文学名著,把西方的歌剧、歌词译成中文,就是我们的文学名著译成到中文,都差不多走了一个世纪才慢慢从生涩变到流畅。而歌剧更加困难,因为不仅是意思译的对,词句译的美,还要方便演唱,唱词的分句要跟原来的诗句一样,语句的重音能够在音乐上注明,旋律的走向要符合音乐的走向,语言情绪的走向要符合音乐的走向,还有配歌的律动,就是三个音节在中文里面也是用三音节,这样保持原有的连线和分节。
所以一部好的歌剧翻译,往往经过译配者、音乐指导和演员们的多次反复咀嚼、修配,甚至观众的检验才能够逐步完善,这是一个正常、科学、精益求精的流程。
我们要求现代每一步歌剧配合非常好,这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演出实践,有更多的人参与译配工作里来。我相信我们译配工作很快会得到提高,让中国在欣赏歌剧的时候能够有更丰满的收获。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