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吃药还是医院就诊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陈学元 2016-09-18 16:21:00
感冒病状,对于大部分人士来说是小毛病,不会太当回事,甚至连板蓝根都不会吃,多半喝喝水、多休息之类得等一周就好了,最多吃吃非处方药(OTC),不是什么大病无需去医院。但是长久感冒不好,有些不知病因的感冒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比较严重的疾病,引起注意了,自己才去医院就医。
从这个角度来推断,人们一般会就病情的轻重,来判断自己是仅吃药熬过去还是有必要去医院。不过有些疾病,患者未必能准确地了解其严重性,除非自己就是医生。如此,可能会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同样,在钢琴求学问题上,我们是否有必要“检查”一下“必要”与“不必”的问题呢?
先来说说请好老师的“必要”与“不必”。大部分家长没有这个意识,认为“大学教授”教初级孩子,实在有些大材小用。这样的意识现状的确存在,但是真的正确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启蒙孩子和有经验的好教师,前者“物美价廉”,后者“严肃刻板”。家长很有可能会选择“哄哄孩子”的老师,因为这样就可以保证孩子有“兴趣”继续学习。但实际上,除了极少数家庭有音乐欣赏的氛围外,绝大部分家庭一般会把钢琴学习当作任务,完成后了事。而且一般都认为“我们不走专业”,然后给自己吃了“阿Q精神”的定心丸敷衍了事了。实际上,好老师越来越被一些有意识的家长认可和重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祟,什么都摸不清地盲目跟风,让孩子也“陶冶”一下。殊不知,尽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音乐,但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自古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投机取巧就可以轻松得到的。
很多家长也同样认为等孩子真的决定走专业,再为他找好老师也不迟。然而根据笔者周围非常多的来自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反馈,他们收到了非常多不正规老师教的“二手学生”,为如何改掉孩子无数不规范的问题犯愁。家长们都懂得盖房子要好好打地基的大道理,但真正实践起来很多人却并不当回事了。也许真如感冒那样,性命攸关了,才后悔当初为何没有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
再来说说当今线上课程的“必要”与“不必”。自从微信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后,各种网上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时,远程授课就已经开展。现在几乎无人不用微信,微信更拥有红包这项附加功能,有时候几元钱东拼西凑几百人团购,就可以听到一堂公开课。不过实际效果如何呢?
窃以为,如果是理论之类的课程,用这样“拼团”的形式勉强可以接受,而诸如钢琴学习这样一对一的课程,特别是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互动环节其实是最重要的。说白了,音乐表演类的课程需要学生给与老师的“回馈”,而不是教师的“满堂灌”,更重要的是,钢琴学习需要学生对音色不断地揣摩与追求,而线上课程,一来不仅会对声音有损,二来也削弱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紧张度”。换句话说,线上课程想听就听,没有教师一周一次的制约度,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士慢慢地依赖平台,也就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再者,钢琴比赛或者考学,历来都是现场面试,一方面是综合考评一个选手临场发挥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要现场听演奏者的弹奏音色是否优美。如果弹奏连对音色都失去了要求,那么一切都只是空谈。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