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歌大系》:浩瀚而充满智慧的童年星光
来源:文艺报 编辑:彭斯远 2016-05-22 11:13:00
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每一成人,大凡在其童年期,都爱吟咏儿童诗歌。特别是作为中国诗歌即汉诗一部分的儿歌,因为字句浅显、声调和谐、音韵铿锵,读来朗朗上口,所以更能让孩子读得懂、记得住、背得下。它是每一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之一,因而也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
然而,目前国内儿歌童谣景况不胜乐观的现状,引起了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思考。他觉得,我们应该记住,当代优秀的儿歌是引导孩子们“学习语言的母乳,是进入阅读世界的最初导向,是时代传递的文化瑰宝”。既然儿歌在“世代相传中,发挥着游戏、审美、认知以及教化”的巨大功能与作用,为什么不主动去帮孩子们收集整理那些创作成功、深受孩子欢迎,但却因篇幅短小易被人们忘却而行将消失的儿歌作品呢?
为此,金波和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许科甲共同策划和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意在普查和整理、抢救当代优秀儿歌遗产的工作班子,并于2015年1月在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13册一套规模宏大的《中国儿歌大系》,这是作家与出版界为推动儿童文学创作所做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在积极进行儿歌“普查”的同时,金波时刻深感从事此项工作的紧迫性。所谓当代优秀儿歌主要是指作家们在解放以后创作的精品,而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已历经近70年的漫长岁月,时代沧桑变迁导致最早为孩子们创作儿歌的作者有许多已不在人世,因此,要完整收集和整理当代优秀儿歌童谣,既非常必要又困难重重。
《中国儿歌大系》的成就,首先表现在所收录作品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的典范性上。其中所收录儿歌的内容固然丰富多样,但基本主题可概括为一句话,即表现童心对于大自然和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对此表现得最多的,是孩子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感知与观察。举凡风霜雨雪、江河湖海,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还有色彩缤纷的各种花卉,在《中国儿歌大系》中都有浓墨重彩的表现。小读者们因为好动,所以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动物。活跃在祖国东西南北中的不同动物,在此书系中都有趣味横生的描摹:狡猾的狐狸、欢快的松鼠、坚韧的骆驼、横行的螃蟹、育儿袋里装着小宝宝的袋鼠、爱把脑袋藏进沙堆里的鸵鸟……儿歌里到处都曾留下它们的身影和足迹。
除了写大自然,儿歌也描摹足以引发小读者们兴味的社会人生。对年少一代而言,家庭、邻里和校园是他们感受社会人生最直接的切入点。在这个环境里,孩子们无不感到团结和睦的重要。可是,优秀的儿歌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应该是拒绝说教的。譬如在“西南卷一”中,有一首由80老翁张继楼创作的体现该主题的儿歌《东家西家蒸馍馍》。在儿歌中,作者先叙东家成员的勤劳互助:“猫上灶,狗烧火,鸭子担水下了河。白鹅帮它抬回来,欢欢喜喜蒸馍馍。”接着,儿歌再叙西家成员各行其是,凌乱得如一盘散沙:“鸡又飞,狗又跳,翻了蒸笼打了瓢。鸭子走来踩两脚,猫儿跑来抓一爪。吓得馍馍满地滚,肚子饿得咕咕叫。”如此以拟人描摹进行对比,就把和睦相处带给全家的快乐表现得活灵活现了。儿歌用浓缩了情节的童话化描写,把作品的主题思想传达得格外有趣。作者没有空洞的说教,完全叙写被拟人化的孩提生活的实际状况,但题旨却得到了诙谐机趣的表达。
诚如“东北卷”主编滕毓旭在“后记”中所说,因为孩子们在诵读中能够“收获着文明、良知和博爱”,所以,“儿歌作家是影响幼儿一生的启蒙者,是幼儿美好心灵的缔造者”。书系中的许多作品,确实让我们产生了对于儿歌作者的无限敬意。
我国儿歌创作的思想内涵虽然丰富,但由于孩子们的生活面远比成人的生活面狭窄得多,所以,儿歌创作的取材时有重复。而要在取材重复的情况下写出新意,比成人诗歌的创作更难。但是,被选进《中国儿歌大系》各卷的作品中,即使题材相同或相近,立意和表现手法却并不雷同。
比如青海作者左可国有首以水为描写题材的《水珠儿》,并不重蹈他人覆辙,而是独辟蹊径地竭力进行个性化的书写。描写水的儿歌在该书系中不下百首之多,但《水珠儿》绝不与其他任何一首儿歌重复,可见它的艺术个性是何等鲜明。“天上雪啊雨,河边烟啊雾,空中霞啊云,园里霜啊露,都是水珠珠,玩的小魔术。”儿歌前四句为排比,但每句都将感叹词“啊”夹在句中,在句型选择上很能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更奇特的乃是诗的最末两句,完全归结到只不过是水珠千变万化,尽玩魔术罢了。于此显示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独特发现和诗艺的崭新创造,在该书系所收描摹水的全部作品中,《水珠儿》的表现手法的确是非常独特的。
针对儿歌作者对于小读者和繁荣我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中国儿歌大系》“华北卷”主编金本在告诉我们,“应当感谢作者”。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是价值的体现”。正由于有了他们,孩提生活里的趣味和童心的闪光才会被他们所摄取、提纯并加以诗意化。这样,物质的客观世界才会被升华为无比美妙的精神世界。《中国儿歌大系》中的每一优秀之作,正是历经了从儿童的平凡物质生活到诗意的精神生活的质变和飞跃,而后才成为传世佳作的。
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山乡,在这些文化较为落后的偏僻之地,为孩子们写儿歌的人很少。但是,即便在这贫瘠的文化土壤里,只要有一颗拥抱孩子的爱心存在,荒僻之地上照样能够长出巨大的儿歌之树,开出美丽的儿歌之花。
“中南卷”主编刘育贤在其“后记”中,讲述过一个叫林蓝的由于大脑残疾而丧失语言表达能力的湖北村姑,因阅读一本儿歌集,焕发了她通过儿歌创作重新获得话语权的强烈愿望。于是,从2009年春天开始直至今日,她共创作和发表了各类儿歌两千余首,作品分别入选《年度中国儿童文学》《年度中国幼儿文学精选》以及幼儿园课本和小学课外读物之中。通过儿歌创作,林蓝不但弥补了自身能力的不足,而且她把儿歌创作看作自己与外界通话、互动的最佳社交方式,如此对待疾病的人生态度,使她成为了一个现实社会中的真正强者。在当今,我国儿歌作者队伍中有了如此强者的参与,何愁孩子们没有好的儿歌阅读和传唱呢?
在儿歌作者队伍中,最令人敬佩的是那些永远视儿歌为“心中圣地”的老中青三代作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儿歌大系》“台港澳卷”还收录了10位台湾作家的经典作品,其中有几位80余岁高龄而今仍然坚持为孩子们编创新儿歌。比如,华霞菱女士虽已96岁,但当《中国儿歌大系》“台港澳卷”主编桂文亚女士前往其住地索取稿件时,依旧健朗的华女士立即拿出家人为她抄写的新作《辣》来宴飨客人:“小小子,一岁半,爱吃辣椒和大蒜:左一口,右一口,呲牙咧嘴还说‘赞’!”读着这首为其曾孙编写的儿歌,主人公顽皮、天真、烂漫的个性便尽显其中了。
除台港澳儿歌作家多有坚持笔耕不辍的老人之外,大陆作家中也不乏这样的高寿者,比如金波、张继楼、圣野等,同样都是宝刀不老的童诗方家。此外,还有更多充满童心的作家带动家人也为孩子们编写儿歌。这之中,除成都的蓝星、徐华夫妇外,重庆的黄继先还把他的两个“80后”女儿、云南的罗新元也把他在读大学的女儿带进了儿歌创作的队伍,显示了我国儿童文学创作后继有人的可喜现象。正因为如此,我国儿歌作者队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阶梯结构”。
《中国儿歌大系》是对于那些散落在我国广大土地各个角落的众多儿歌的一次极为可贵的普查和抢救。每个参与普查和抢救的人,都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劳累。感谢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们为一代代的中国孩子,也为未来的万千有理想、有血性的中国人,开启了一片浩瀚而永远充满智慧的童年星光。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