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民族乐剧《又见国乐》:向传统经典致敬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席 强   2015-07-19 15:11:00   作者:席 强

  你见过传统与经典如何面对大众吗?你见过民族音乐如何时代化吗?中央民族乐团再次携手著名导演王潮歌、青年作曲家姜莹创作推出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在尊重原曲内核的原则上,将《高山流水》、《阳关三叠》、《丝绸之路》、《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春节序曲》、《黄河》、《鸿雁》等经典名作时代化,这是一次对传统经典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创新。

  在如今我们习惯于用西方动机式的创作发展路子来继承传统时,那种原始性的继承法则在当代社会该何去何从,是讨论了多年的文化传承问题。今天,《又见国乐》再次从如何继承的问题提出新的探讨,是用传统的内核硬件作为基础来进行加固、修补、完善,达到对传统原貌的修旧如旧?还是用拆旧房、盖新房式的方式去建造一个新文化?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来看,对于那些以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民族音乐,观众的态度大多是不理解、听不懂或不好听,这也使得中国民族音乐逐渐远离大众、脱离市场,甚至脱离了人民大众这个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这样下去,民族音乐怎么还会有市场呢?因此,继承传统需要理性思考,是“移步不换型”(梅兰芳语),还是彻底否定、弃之重建?这些观念性的问题,决定着当下中国文化的未来面貌。

  固守是被动的,而且在今天的时代并不能完全守住;保守是消极的,反而会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只有在原始的内核基础上打破禁锢,唤醒人的灵魂之躯,传统才能真正在现实社会中回归它本真的面貌,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我们天天都在讲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灿烂文化,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今天有什么?中国传统音乐都与欧美古典音乐在结构上、形式上、理念上一样了,那还讲什么传统,传统在哪里?唯一的区别是乐器不同,这能说是传统吗?所以,传统需要用今人的思想和精神来焕发,传统需要我们用时代的步伐去引领,导入现代的精神,如果我们连这一点传统都留不下去,都继承不好,可能中国当代的文化包容和发展就有问题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国,我们应该首先确立属于自己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活样式,保护和继承好历史留给我们的形态风貌,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去面对如何借鉴,如何吸收一切外来优秀的先进文化,这也是从继承中拯救自己,从历史中找回自我。《又见国乐》的创作表演会引导人们进入民族音乐“修旧如旧”的传承保护中去体会、去深思,这也是当代民族音乐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所进行的大胆探索。

  目前,民族音乐的创作与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留存于民间的传统音乐,也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民族音乐,另一种是在专业化的艺术表演团体中对传统乐曲进行移植、改编,或者依据传统的元素、动机重新创作的。《又见国乐》就是在保存原曲调的基础上,在完全尊重乐曲思想意境的原则下,在不改变乐曲基本内核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作的。音乐会中,《春江花月夜》赋予过去诗情画意的意境更多人文情怀,这是人生感情的自然流露;《二泉映月》的叹息、悲怨与哀伤也是在保留原曲内核原则基础上,在尊重原汁原味音乐审美的原则下,为音乐的表演赋予了时代的精神。这也是作曲家姜莹在面对传统时,回答了民族音乐的创作思想、创作理念、创作形式如何坚守经典,经典如何符合时代、符合人民大众的欣赏需求。这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具有重大意义,体现了国家民族乐团在继承传统文化发展中勇于担当的创新精神。

  《又见国乐》的曲目在当下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与文化效应。例如《阳关三叠》、《丝绸之路》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黄河》一曲,不仅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伟大精神,此外,移植《黄河》为民族管弦乐队版在民族音乐界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拓;《春节序曲》弘扬的是以德为先,以国为重,以家为亲的思想,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时代、感恩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呈现。整体而言,《又见国乐》不只是一台常规的音乐会,更是一次融合乐团创作理念、思想,站在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角度、高视野,去面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文化洗礼。

  《又见国乐》在音乐创作上的另一个亮点是:姜莹在写作中的乐器表现、乐曲表达方面探索出了一个新的法则,即,“每一种乐器每一种音色”,琵琶是琵琶,二胡是二胡,它们所有的美,那些民族乐器演奏的美学标准在音乐中都给予了真实的保留。在音乐写作中,每一个声音、每一个段落、每一件乐器都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而焕发出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这对于每一首经典名曲的改编与创作来说是十分珍贵和重要的。在今天的民族音乐发展中,经典如何面对大众?如何面对时代?通过这次的改编创作,《又见国乐》给予了一一呈现,它不仅抓住了音乐的灵魂,把握住了民族器乐的本体特征,而且使民族音乐走出了一条新的创作之路。就如同我们今天在面对城市的旧城改造时,是用“修旧如旧”的观念去对待,还是用“拆旧新建”的思想来面对。这是所有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面临的一个传承课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面向未来这一重大学术课题。

  《又见国乐》整场的乐曲改编、创作,整场的舞美设计均是在中国传统美学基础上设定创作的。基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观念上、形式上、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又见国乐》为我们当代艺术创作和表演提出了深刻的思考。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古典建筑、中国的古绘画、中国的古服饰、中国的古诗词、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韵味和思想,都蕴含其中。在《又见国乐》中人们是如何看见传统经典的?我们从经典中又看到了什么?对传统经典艺术是要改变它,还是继承它,“改变”是用什么方式?“继承”是用什么法则?老曲新编,老曲新奏的传承方式是有一个理念问题的,而不是用拆旧的、新造的形式去面对传统,这便是我们这次音乐舞台艺术创作与表演的最重要的实践思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