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红》:一部有品格的民族歌剧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乐音 2015-06-19 15:35:00
国家艺术基金首批资助项目、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彝红》于6月3日、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亮相,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并在歌剧界引起不小的反响。6月5日,十余名业界专家集聚一堂,围绕《彝红》展开研讨。专家们肯定了这部民族歌剧的主题立意、现实意义以及舞台呈现,认为《彝红》是一部有品格的民族歌剧。与此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这部剧改进的方向。本版特对专家发言进行摘录。
乔佩娟(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少将)
看完《彝红》我非常感动。现在可看的剧目很多,但是看后让人动心的确实不多。在长征“彝海结盟”80周年之际,能有一部戏将长征的这段革命历史告诉后人,我觉得这太有必要了。《彝红》是一部主旋律歌剧,告诉年轻人我们的政权是汉族、彝族等中华民族牺牲流血建立的。这部戏写得很动人,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历史背景是真实的,延续、传承了刘伯承元帅和小叶丹的革命精神。
这部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头到尾都是民族音调,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我不反对借鉴,也希望我们在艺术上中外结合、百花齐放,但是发展中国的歌剧事业,民族的东西不能丢,因为大众熟悉的音调更能牵动人的感情。看完《彝红》,我泪流满面,不仅是为“彝海结盟”,为汉、彝人民的流血牺牲,也为那种感情所感动。我觉得在一部歌剧里听到如此完整、充实的民族音调太难得了。另外,《彝红》的风格非常新颖、好看,既是歌剧又是歌舞剧的形式,里边编排了很多彝族风格的舞蹈,整部戏的色彩很丰富,不枯燥。此外,主要演员的演唱、表演很到位,为这部戏增色不少。我希望这部戏不断改进,继续在国内外演出。
黄奇石(原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
一部革命题材的歌剧让很多观众看得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这是很了不起的。现场观众的反应已经可以证明《彝红》的成功。这是彝族历史上第一部民族歌剧,将来写歌剧史的人应该会给它留一个位置。
理智地说,这部戏很好,但是还没有达到完美、无可挑剔的程度,好在这部戏的主创人员非常用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听取各方意见,不断修改,这是这部戏可以成为精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故事的呈现上,编剧李亭处理得很巧妙,没有正面地来写“彝海结盟”,而是通过写小红军天红和两位彝族青年的亲情、爱情、友情来展现这段历史。在音乐方面,这部民族音乐剧相当动听,我们不能用西洋歌剧的标准来评价,它就是彝族的一朵索玛花,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这种民歌式的歌剧如果以后要在音乐上做改动的话,我建议增加音乐的戏剧性,可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舞美方面,做得很考究,非常有意境。如果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认为舞台太满,缺少一种总体的把握,从纯艺术的角度来看略显零碎,可以加以改进。
任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对于一部歌剧来说,如果想要吸引观众,不仅要有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还要强调民族性。《彝红》在创作时很好地将这两者结合了起来。比如音乐,不仅有民族唱腔,也有通俗唱法,现代化的处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产生共鸣。
这部戏的音乐无论是对唱、清唱还是三重唱都很好听,而且歌剧里的大场面、舞蹈、经典元素也全有。一部歌剧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唱段和舞美。对于民族歌剧作品,用什么来衡量它的高度?不是舞美,不是故事,而是要看它有没有一两首能够直抵人心扉的经典音乐,这才是最为核心的东西。在看《彝红》的时候,音乐和故事让我很感动,虽然很感动,但是里面的旋律没有都记住。等我走出剧场,琢磨音乐的时候,却哼不出旋律。这部戏的情节设置、导表演、舞美上也还有点小瑕疵,但我觉得无所谓,因为观众看完歌剧后不会想这些,音乐就不一样了,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感受、决定这部歌剧的高度,所以在音乐创作上应该精益求精,在动听之余,给观众留下一两首能传唱的作品。
王祖皆(原总政歌剧团团长)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首批资助项目,《彝红》是汉族、彝族艺术家们团结一致、倾心合作的结晶,这部戏耐看、耐听,演绎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历史,也颂扬了群众路线的伟大意义,给艺术界、歌剧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从主题立意、故事呈现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来看,这部戏很成功。编剧把换童裙、砍门槛、吟唱等民风民俗和民间音乐表现形式融入到剧中,使这个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此外,导演手法大气,营造了很多动人的场面。
当然,这部戏还有些不足的地方,比如音乐偏歌曲化,总体好听,但统一有余,对比略有不足,不过瑕不掩瑜。我认为,对于艺术作品来说,可以有缺点,但不能没有特点,艺术是以个性取胜,《彝红》是一部有特点的民族歌剧,展现了民族歌剧的魅力。我希望这部戏能边演边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让它越来越完美,成为真正能够留下来、传得开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精品之作。
陈蔚(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
《彝红》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气质,剧中凉山彝族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感染力,值得其他的剧种和剧目学习。
这部戏的舞美、灯光、服化、表演等舞台呈现都非常完整,导演的二度创作手段丰富,舞台布景的变化、灯光的配合、场面的调度,每个环节都处理得非常合理得当。此外,这部戏的创作意义非常重大,不同于其他的红色经典作品,它并没有说教的痕迹,相反,编剧将红色传奇故事与彝族文化结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惊喜,故事好看、生动,革命精神也得到很好地呈现。整体来说,这是一部成功的民族歌剧,但是还有一些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好,比如,这部戏稍显长了些,暗场也略多,希望可以优化一下,让戏更流畅。
张卓娅(原总政歌舞团作曲家)
《彝红》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剧本好。编剧将故事放在红军长征的大背景下,着重表现了3位主角的爱情、兄弟情、民族情,不仅塑造了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还展现了地区特色和彝族文化,值得提倡。
对于一部歌剧来说,可听性强至关重要。这部戏的音乐旋律很好听,对地方民族音乐的应用恰到好处,音乐流畅、抒情、大气,不是为了写歌剧而写,而是为了塑造人物、抒发感情而作。此外,导演在这部戏中注入了强烈的情感,用极其抒情的方式向我们推出了一部在长征历史大背景下的悲剧。
在音响设计上,我提一个歌剧普遍存在的问题——使用晚会音响,而不是真正的歌剧音响。音响控制得好的话,能够烘托感情、推动剧情发展。《彝红》在音响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个别章节,如吟唱者部分音响过大,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十年磨一戏”是歌剧创作的规律,很多戏经过打磨,才看得出来是块金子。一部作品能否成功在于能否走完最后几个台阶。在这个“不缺数量、以质取胜”的年代,我衷心希望《彝红》继续打磨下去,因为它值得。
尹晓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彝红》的故事曲折动人,这是歌剧剧本创作中最难的。歌剧对于文本和戏剧性的要求不突出,但如果歌剧的文本精彩,会给作曲者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刺激。这部戏的文本构思巧妙,有思想深度,充满戏剧性,这一点不太同于以往的歌剧。
歌剧不可避免地要谈到音乐,从这部戏中,大家能够感受到作曲家的追求,他充分挖掘了民族音乐的语汇,在旋律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对彝族音调的充分运用。回归旋律性恰恰是对歌剧最为重要的。不仅有好的音乐,这部戏的演唱也相当精彩,每一个演员都特别出色。创排这部戏的凉山歌舞团1956年建立,经过几十年的艺术积累,有一批出色的演员和编创人员,正是他们保证了这部戏的舞台呈现。
此外,我想借这部歌剧谈舞台音响。现在很多演出都用扩声,但是我觉得应该把握一个度,耳麦等扩声设备的滥用会导致舞台空间感的缺失。从我的主观判断来说,《彝红》这台戏的演员是完全有能力摘掉耳麦也可以将声音送到每个角落。歌剧的音响一定是补充式的,不应该成为依赖式的。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