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融合之声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克里斯克 2015-05-28 15:10:00
如果说4月末的圣彼得堡交响乐团访华为乐迷们带来了非常传统的俄罗斯音乐风格,那么班贝格交响乐团带给我们的便是一种“大融合”的面貌——来自英国的指挥家、生于拉脱维亚的独奏家以及来自德国的交响乐团,演绎德国、英国和芬兰作曲家的作品。5月23日,班贝格交响乐团将这种“大融合”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国家大剧院的乐迷们。
当晚,麦斯基演奏的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将自己对这首作品的理解用音乐呈现给了观众。如许多乐迷一样,杜普蕾对该作品的演绎一直在笔者的脑海里回荡,麦斯基本人也承认他的演奏也深深地受到了杜普蕾的影响,故笔者一直担心麦斯基当晚的演奏会模仿杜普蕾那种不可复制的情感化演绎,后来却发现这种忧虑只是多此一举。与杜普蕾的理解不同,麦斯基对作品的处理更多的是“娓娓道来”,似是在诉说一个故事,平静而祥和。麦斯基希望用他挚爱的大提琴,努力打动现场听众。但与乐团配合的飘忽不定、音色控制的乏味怪异令作品演绎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如泣如诉的埃尔加之后,麦斯基首先与乐队为乐迷们加演了由弦乐四重奏改编为大提琴与乐队的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紧接返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三首中的“布列舞曲”。没有额外的炫技,麦斯基便虏获了所有乐迷的心。终了,观众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肯散去。
不得不说,班贝格交响乐团无愧于自己“国家级交响乐团”的称号。在指挥乔纳森-诺特的带领下,乐团将来自德国的声音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与麦斯基合作的协奏曲之外,无论是开场的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还是下半场独当一面的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都完美地诠释了“班贝格之声”。
在《仲夏夜之梦》中,弦乐的合奏极为轻盈,木管、铜管也紧紧跟随着指挥的步伐,正如门德尔松梦中的诗情画意,音乐表现力极佳。再听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乐声似来自冰冷的北欧,但隐隐又透露着人性的温暖。在乔纳森-诺特的指挥下,《第五交响曲》从第一乐章的三个部分表达的三种情绪,到第二乐章的木管与弦乐组合而成的动机,再到将音乐推向近乎疯狂的高潮迭起的第三乐章,班贝格交响乐团都信手拈来。诺特本人也始终展现了一位英国指挥家的特点:演绎速度略快、各声部在节拍前半段进入,甚至给予这支传统德国乐团更多亮丽的音色。
麦斯基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关于自己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拉的是意大利大提琴,配以法国制和德国制的弓,奥地利和德国的琴弦;我的女儿在法国出生,长子在比利时,次子在意大利,幼子在瑞士;我开一部日本车,戴瑞士手表,印度项链。我到任何地方,只要那里的人赏识我和爱听古典音乐,我都有回到家的感觉。”在麦斯基这里,他似乎没有太多对故土的执着,取而代之的是他对不同文化的钟爱及渴望。
如同麦斯基一般,当晚的音乐会正是将不同风格“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体验,笔者相信,这种“新”的体验将会在乐迷的心中长久存留下去,并如同花儿一般盛开。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