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民族化的有趣加法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安 言 2015-05-28 15:04:00
德国作曲家艾斯勒评论勋伯格的音乐:“没有使他出生的社会秩序变形,没有将它美化,没有给它涂脂抹粉。他在他的时代面前举起了一面镜子。镜子里所照出的是不美的,但却是真实的”。这种真实,也浮光掠影地出现在5月14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北京交响乐团演出季之“王西麟新作品专场音乐会”。
这是一场很“中国”的交响音乐会,作曲家将民族元素与西方创作技法进行融合式加法,为交响乐民族化做出典型且有益的示范。开场曲《黄河壁画》第三乐章“殇为双簧管独奏与乐队而作”,独奏部分悠长哀伤,旋律像极了唢呐,作曲家用双簧管巧妙替代,在北交双簧管首席金京春的高超演绎下,柔润的音色更显旋律缠绵伤感、细腻沉静。乐队部分,马林巴与大提琴的低音行进组成色调鲜明的复调支持,小提琴的快速拨奏粘合其中,共同形成与双簧管独奏旋律的和谐对答。整个乐章民族语汇清晰,即便借助现代创作手法表达,也相当具有可听性。之后,也许时间有限,节目单上原本四个乐章的《太行山印象》,只演出了第三乐章“残碑”和第四乐章“新霸王鞭”。“残碑”是一部反思历史且具有巨大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交响音乐作品,作曲家将十二音序列技术和上党梆子的哭腔相结合,为听众拉扯开一幅寒夜、荒郊、噪鸦、厉风、苦雨、断碑、残墓的凄苦画面,毫不留情地告诉你,这就是真实。同样难得的是,十二音序列在表现民族音乐作品时,竟也能保证充满张力的旋律可听性。
下半场一扫阴霾,充满趣味。《云南音诗之二》,这部作品是王西麟继《云南音诗》之后,时隔半个世纪、应北交音乐总监谭利华委约而作,当晚也是该作的首演。第一乐章“森林晨曲”,单簧管、竖琴、马林巴灵动明亮的组合先声夺人,乐章短小精致。随后的乐章中,作曲家玩起了有趣的音色加法。单簧管加大管模仿葫芦丝,长笛加双簧管模仿笙,加之云南音乐充满跳跃感的节奏元素,使整部作品意趣盎然。《云南音诗之二》有着必然的成熟,作曲家把相当的份量交给了木管部分,弦乐尤其是中低音区及铜管部分没有承担更多的表达,或许这也是受限于民乐向来低音表现不足的先天缺陷。
谭利华执棒下的北交,近年来演出了多场王西麟的作品音乐会,二者合作有一定的默契。当晚,北交最出彩的要数木管声部,双簧管独奏,单簧管、大管合奏以及英国管的演奏都严谨且音色讲究。铜管声部依然是国内乐队包括北交在内顽固的“痛处”,虽然作品中铜管份量并不重,但大多是短促多变的密集音型,铜管在声部演奏和乐队合奏中表现欠佳,音准和清晰度稍显欠缺,部分乐段还出现追不上灵巧的马林巴的窘况。乐团演奏新作品,对磨练队伍大有裨益,其实笔者认为,本场音乐会的更大意义,在于乐团帮助本土音乐家新作品及时发声,更在于这是交响音乐民族化的鲜活实践。与其就交响乐民乐怎么相互“化”吵来吵去,倒不如把作品拉出来遛遛。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