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音乐语言
来源:音乐美学 编辑:王次昭 2015-04-03 15:49:00
——看影片《钢琴家》有感
有关音乐表现情感的问题,前人早已有过不少的阐述,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认为“感情才是音乐要占为已有的领域。”同样,亚里斯多德也认为“音乐能表现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其它的性情。”
音乐是可以表现情感的,很多作曲家把音乐当作一门语言来研究。戴里克-枢克就以“音乐语言”为名写过一本书,书中把音乐作为一种语言,详细地去分析它的表达方式。枢克曾说过“至少从1400年以来,作曲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来使用——一种从来没有精确地编辑到字典里去的语言。”
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它不等同于文学语言,但与文学语言又有某些相似之处,语言具有倾诉、沟通、对话的基本作用,音乐也有同样作用。例如,李斯特曾以一些“钢琴小诗”寄给他的某些朋友以代书信。
音乐能起沟通、倾述、对话的语言作用,这一论点,在我看完影片《钢琴家》后有了更深的理解。
影片《钢琴家》描述的是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波兰的犹太人受到残酷的迫害。很多人被送到集中营——通往死亡的路。影片主人公斯彼尔曼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犹太钢琴家,在他还没录制完肖邦的《#c小调夜曲》时,德军的炮火已打来了。从此他开始了四处逃亡的生活。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进了集中营,而他的命运却因为一位德国军官的出现而改变了,在那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的庇护下,他苦撑到二战结束,又重获自由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电影《钢琴家》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影片中的场面确实非常打动人心,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影片中那场伟大的音乐对话——斯皮尔曼用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回应了德国军官的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当斯皮尔曼为了生存,四处寻找食物时,忽然,从小屋里传出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是那位德国军官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美妙、平静、安详的。德国军官意外地发现了斯皮尔曼。当他得知眼前这个衣衫不整,面容困倦的犹太人是位钢琴家时,傲慢地说:“钢琴家?那么请你弹一首曲子吧。”斯皮尔曼弹奏的是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
《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流亡异乡时所作。肖邦时代的波兰,正处在异族奴役之下,公元1772-1795年,就遭受到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的三次瓜分,1831年维也纳会议后,又遭到沙俄帝国的第四次瓜分。民族的灾难引起了爱国主义的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肖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造了《g小调叙事曲》。当时,肖邦因家园被敌人入侵,流亡国外,因此《g小调叙事曲》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和平、自由、独立祖国的向往,以及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慨。斯皮尔曼选择这首曲子,就是对眼前这位侵略者的反抗,对德国军官演奏《月光奏鸣曲》的讽刺。
《g小调叙事曲》开始是个缓慢的引子,沉着而忧伤的旋律,讲述了一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的历史。随着第一主题的出现,开始有温和、宁静、明亮的气息,这是在讲述宁静平和的家园,但很快就被一阵不和谐的音符给打破了。敌人的炮火已渐趋显现,越来越激烈的声音,似乎在战斗,在挣扎,在这场激烈的斗争后,开始出现一个不断发展的主题,是对侵略者的质问,这个主题发展得越来越强烈,随后被一阵浓密的和声,丰满的音响所掩盖。慢慢地,激昂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但这是暴风雨前的沉静,随之而来的是一股不可遏制的音流,直接扑向暴风雨,这是对侵略者的强烈反抗。
那位德国军官听完斯皮尔曼的演奏后,先前的傲慢已不复存在,若有所思后,他对斯皮尔曼说:“我会帮助你,我将提供你食物,直到战争的结束。”斯皮尔曼在这位德国军官的庇护下,活了下来。二战结束后,他又开始了他的钢琴家生涯。而那位德国军官却被送进了监狱,当然这是剧情的发展,而不是我在文中所要讨论的话题。
在这个影片中,音乐超出了人类的一切语言,它把情感的表现、倾诉,发挥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我,更打动了那位德国军官。
但是,我又在设想如果那位德国军官不热爱音乐,那么斯皮尔曼还会那么幸运吗?由此,引发出我对音乐语言的又一个思考。
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它不同于文学语言,人们对文学语言的诠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对音乐语言的诠释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于音乐的接受者——人的特定性。人与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不同,对音乐语言的诠释也不一样。
德国军官之所以帮助斯皮尔曼,是因为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触动了他,唤起了他那未泯灭的良心。作为同样热爱音乐的人,或许他曾经也怀有过斯皮尔曼同样的艺术梦想,只是境遇不同,所以,他能同情斯皮尔曼,而帮助他。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说明音乐语言诠释的特殊性。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师生曾做过一个实验,到农村给当地的村民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有人询问过不同身份的人,从《命运交响曲》开始的音乐里听到了什么声音?木匠回答:像是敲木头的声音;村妇回答说像在菜板上切菜的声音;石匠则回答说是石头敲击的声音。各人的回答都不一样,说明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都跟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而在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命运交响曲》却是作为治疗那些忧郁病人的疗养曲子。因为音乐家们认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开头音乐是命运在叩门,整支曲子对治疗那些意志消沉,患有忧郁症的人有振奋作用。
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经历不同的人对音乐的感悟是多么的不同,对音乐语言的诠释又是多么不一样。人们对音乐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