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漫步

《玫瑰骑士》与《唐豪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刘雪枫   2015-03-11 17:31:00   作者:刘雪枫

  昨晚看了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在北京音乐节的第一场《唐豪瑟》,却完全没有了前几日连看两场《玫瑰骑士》的激动。并不是说我对瓦格纳太熟悉了而失去观剧的兴奋感,更不能把个中原因简单归咎于《唐豪瑟》的演员阵容逊色于《玫瑰骑士》。其实我一直都在将这两方面因素排除掉——我不想做一个因“曾经沧海难为水”而变得挑剔的、世故的鉴赏者。我只想享受音乐,享受戏剧,享受艺术。

  瓦格纳在音乐艺术史的地位远胜于理查-施特劳斯,这点无须赘言。但是就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在本届北京音乐节上演的两部戏看,瓦格纳的《唐豪瑟》无论在音乐史还是戏剧史的地位都与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不在一个讨论层面。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我在一周之内因观剧而获取的强烈感受便可以找到一个出口。我开始遗憾音乐节的组织者为何不将两部戏的上演顺序颠倒一下,这看起来简单的变更或许能够收到意料不到的奇特效果。不仅德国歌剧的进化脉络突然顺畅,莫扎特、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接受者的思维惯性也将得到保护,甚至还可达到认知程度提高的目的。

  我原本以为很懂得《玫瑰骑士》,可叹我一直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音乐上。事实证明,《玫瑰骑士》的非凡魅力至少有一半归功于雨果-霍夫曼斯塔尔的戏剧和舞台上的表演。如此说来,每一位导演的制作都会呈现出独特的解读方式。这便足以解释我为什么对居茨-弗利德里希的版本如此着迷的根由,同时也让我下决心摒弃那个所谓“经典中经典”的奥托-申克版本,即便这个版本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至今无可替代,我也认为它的极度贴切剧情发生时代的奢华铺张基本无助于对这部伟大戏剧的进一步理解。

  无论是霍夫曼斯塔尔还是施特劳斯,恐怕都不会仅仅对一个发生在特雷莎女皇时代的充满市井情调的故事感兴趣,这样的故事如果不能彰显创作者所处时代的风貌特性便不可能具有戏剧的唤起力量。当然,将近一百年前在德累斯顿首轮连演五十场所造成的轰动并不等于“唤起”目标的达成。喝彩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更何况无论是霍夫曼斯塔尔还是施特劳斯都对缺乏想象力的导演乔治-托勒严重不满,即便把天才的戏剧导演马克斯-莱恩哈特从柏林请来暗中帮忙也起不了太大作用。通常以为,马勒非常欣赏的维也纳舞台设计家阿尔弗雷德-罗勒为托勒蹩脚的导演做了许多补救,但正是罗勒所开的先河,为日后申克的写实主义制作打下重重的底色。很显然,申克的制作长期以来在起着误导的作用,剧作家和作曲家不谋而合的“蜕变”或“净化”的概念被层层掩盖,歌手的性格缺少更深层次的挖掘,所以尽管阵容豪华,气度逼人,总还是娱乐观赏意义大于戏剧唤起意义。

  居茨-弗利德里希将三个不同年代的场景嵌入三幕当中,处于中间年代的第一幕便占据承前启后的位置,这是符合霍夫曼斯塔尔现实生活“异元性”意图的点睛之笔。对这种意图的真正理解,只有往后看过第二幕和第三幕才可能做到。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幕的高潮具有多重意义,它所给出的“新时代”生命价值的答案既具本质性,又虚无缥缈,极不确定。

  然而弗利德里希的才华在瓦格纳的《唐豪瑟》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原因便在于《唐豪瑟》简单而死板的戏剧结构没有为导演提供思考空间。必须承认,瓦格纳这部极有观众缘的“早期浪漫主义歌剧”完全没有资格作为瓦格纳的“代表”,尽管它是瓦格纳创作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却无论如何不可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及《帕西法尔》相提并论。特别是对于初识瓦格纳的爱乐者来说,它是双刃剑,既能很轻易“入门”,又会迷失方向。

  昨晚保利剧院的观众对《唐豪瑟》的热烈反响属意料之中,但迷狂的各自原因却多有出入,有的因乐队,有的因舞台,有的因歌手,大多数因为是瓦格纳。昨晚的乐队状态明显不如《玫瑰骑士》的两个夜晚,我想是因为指挥的修为不到家吧。舞台我刚才说了,突然就没了灵感。序曲的场景暧昧而凌乱,朝圣者的行列进出都过于简单,赛歌大会的入场式尤其平庸乏味。《唐豪瑟》的歌手阵容当然也不能与哪怕是第二阵容(年初和年底在柏林演出的阵容明星荟萃,可谓“第一阵容”)的《玫瑰骑士》相比,除了演唱维纳斯的莉欧巴-布劳恩尚有部分实力和经验之外,演唱伊丽莎白的曼努埃拉-乌尔音底偏暗,似乎总也打不开;演唱沃尔夫拉姆的马尔库斯-布吕克虽比五年前进步显著,也只是中规中矩而已,“晚星之歌”仍然达不到令人满意;演唱郡主赫尔曼的莱恩哈特-哈根与库尔特-里德尔根本不在一个级数,后者在《玫瑰骑士》中将“莱辛瑙的奥克斯男爵”饰演的惟妙惟肖,入骨三分,无愧当代超级德国男低音称誉。里德尔在中国却与他擅长的赫尔曼失之交臂,不能不是一个遗憾。饰演主人公唐豪瑟的美国男高音斯各特-麦克利斯特去年才首唱唐豪瑟,而且是在德意志歌剧院现任院长吉尔斯汀-哈尔姆斯原来担任领导的基尔歌剧院。麦克利斯特有相当地道的《唐豪瑟》声音质地,远似雷尼-科罗,近像迪恩-史密斯,只是要粗糙许多,基本没有修饰,经验当然更感不足,所以才会出现气息接济不上的声嘶力竭。他的形象也与风流倜傥、武艺高强的唐豪瑟不符,倒像是近年比较流行的憨傻粗鲁的西格弗里德或帕西法尔。也许少有人注意,饰演骑士歌手之一瓦尔特的克莱门斯-比贝尔是德国比较著名的瓦格纳男高音,他在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演唱该角色已经超过十年,其气息运用得当的“字正腔圆”或许可以作为当今瓦格纳男高音的示范课程。

  我此刻的心情真是像极了当年在拜罗伊特的感受,那时我在《指环》之后再看《唐豪瑟》,觉得审美落差极大。尽管法国导演菲利佩-阿劳德的制作日后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却根本无法与尤尔根-弗利姆执导的《指环》取得任何形式的衔接。在包罗万象的《指环》之后,《唐豪瑟》变得浅薄苍白,甚至庸俗可笑。这便是瓦格纳的魅力,因为他一直都在超越自己;这也是德语歌剧的魅力,因为在瓦格纳之后有理查-施特劳斯的“灰烬中重生”,有阿尔班-贝尔格的“解构与重构”。自从瓦格纳式的“综合艺术品”诞生之后,一切对德语歌剧的评价都应该在这个概念中展开。可惜,只能在“德语歌剧”的范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