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音乐节正进入品牌与资源竞争的时代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玲兰 毛修炳 2014-12-21 09:39:00
暑假期间,上海星尚热波、张北草原、厦门白海豚等几大品牌音乐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定位特色、主办单位较为多样。另外,北大青鸟、华谊兄弟、恒大地产等其他大型集团公司也开始进入音乐节市场,与迷笛、摩登天空等专业音乐节运营公司等机构进行品牌与资源的竞争。我国大型户外音乐节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如何?笔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逐渐扩张至二三线城市
近几年,大型户外音乐节无论在数量还是增速上都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据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音乐节举办数量已经从2006年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上百个,平均增速达30%左右。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音乐节数量也已经达到56个,且仍在继续增加。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取得良好发展后,音乐节逐渐在成都、日照等城市扎根。如迷笛、摩登天空、热波等几大品牌专业音乐节运营机构将其目标市场扩张到贵阳、镇江、成都等二三线城市;同时,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也积极举办了大量音乐节。
中国音乐节市场发展日趋成熟,各音乐节在内容和观众定位上越来越明晰,细分趋势越来越明显。摇滚一直是音乐节的主流,但近年来各种流行、电子、民谣、爵士等风格的音乐节也逐渐成为风潮。比如迷笛音乐节主打“摇滚”音乐,主要吸引忠实的摇滚爱好者;草莓音乐节以流行音乐为主,在小资、文艺青年中形成了独特的号召力。
此外,音乐节也逐渐常态化,由原来集中在“五一”“十一”分散到各月举办。从以往音乐节举办的时间周期可以看到,“五一”“十一”、清明节等节日期间一直是各大音乐节举办的首选时段,但随着音乐节这种休闲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其运营主体开始避开“五一”和“十一”的竞争高峰期,更多分散到4月至10月等月份。
运营主体日益多元
音乐节的运营主体逐渐由最开始的专业运营机构间的竞争,发展到现在的政府、其他大型集团等各类机构共同参与的局面。目前这些运营主体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迷笛、摩登天空等专业运营公司;二是以啤酒、汽车为代表的大消费品企业;三是发展地方文化的政府机构;四是加紧布局音乐产业链的大型集团公司。
目前,市场上已经具有艺人、品牌等资源优势的专业音乐节运营方除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连续举办音乐节外,还在成都、镇江、苏州、武汉等城市不断开拓市场。迷笛公司从2009年在镇江举办后,相继开辟了上海、日照等沿海市场,今年更将市场拓展到西南地区的贵阳;摩登天空、热波传媒等公司也不断进行音乐节品牌的复制,在全国各地开辟新市场。
大型消费品企业也举办了数量较多的音乐节,但持续性较差。这类音乐节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和集聚人群,具有较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因此,音乐节成为消费品企业进行“音乐+产品”的营销方式,以啤酒和汽车类音乐节为主。这类音乐节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产品营销策略,变化性较大,一般不会形成较好的持久性,品牌和连锁化发展也较为困难。
此外,拥有媒体和场地优势的政府机构主要委托专业机构举办音乐节,部分已形成品牌。音乐节作为一种文化节庆活动,对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和树立城市文化形象都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逐渐受到众多地方政府机构的关注。依托当地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等媒体资源和场地优势的地方政府机构,逐渐开始委托专业的音乐节运营公司来举办音乐节,经过多年的持续举办和不断发展,部分音乐节已经形成一定品牌。
一些大型集团公司也开始进入音乐节市场,并加快产业链布局,迅速抢占市场。随着音乐节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音乐产业价值向终端现场演出的逐步转移,一些艺人经纪公司、音乐制作公司、地产商等大型集团公司开始进入音乐节市场,并利用自身优势加快音乐产业链的布局。比如北大青鸟音乐集团在成立后的短短半年时间内主办了近10个音乐节,迅速占领了大部分市场;恒大团进入音乐产业,将着眼于演唱会、音乐节的运营。这些企业未来可能会逐渐塑造自己的音乐节品牌,音乐节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中国音乐节的品牌化即将到来
大型集团公司进入音乐节市场,将直接与专业的音乐节运作公司形成竞争。新进入音乐节市场的艺人经纪公司、音乐制作公司或地产商凭借自身的音乐人才、音乐版权、资金等优势,迅速占领音乐节市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节品牌。中国音乐节市场已经迅速进入一个资源品牌竞争的时期,现有市场格局将会发生改变。
未来,中国大型户外音乐节将逐渐发展出多个专业化的音乐节品牌。无论从中国音乐节的发展现状还是从国际上音乐节的发展经验来看,中国音乐节都会经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阶段,最后形成若干优秀音乐节品牌。在国外音乐节中,美国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世界摇滚音乐节的代名词;雅加达国际爵士音乐节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爵士音乐节。这些音乐节以其优质的内容和独特的市场定位发展数十年,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乐迷,做到了真正的品牌化。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