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的方式推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来源:文艺报 编辑:贾磊磊 2014-12-05 14:24:00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谈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党中央对文艺界发布的历史性、纲领性重要文献。讲话处处闪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光辉,不论是对当前文艺现状的分析与判断,还是对未来文艺发展的展望与要求,始终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历史观、哲学观。
目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为此,讲话特别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最能够代表时代风貌、最能够引领时代风气的一种精神力量,进而将文艺的现实作用提高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将文艺工作纳入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宏观构想之中。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建树。我们知道,艺术作为人类以审美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既是对我们现实社会的真切反映,同时,在思想观念上又可以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予以引领。马克思在19世纪曾经说过:“德意志人是在思想中、哲学中经历自己未来历史的人,我们是本世纪哲学的同时代人,而不是本世纪历史的同时代人。” 马克思所说的“在思想中哲学中经历自己未来历史”,就是指在精神领域内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与引领。人类艺术的历史已经证明,确实存在着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艺术有着比同时代的人更加深刻、更加透彻的认识能力和更为真切、更为敏锐的情感体验。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们才要求:“作家不能只起插图的作用,他并非米涅尔瓦的猫头鹰,像黑格尔所说的,每当夜幕降临才飞了出来。不,作家不是在社会性的争论已经解决了的时候才走上舞台的……作家是实验的先锋,他应走在我们队伍前列。”像当年马克思激励哲学家要成为率先经历人类未来历史的人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而不是仅仅跟在时代巨流后面的观望者、应和者、追随者。这是着眼于中国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赋予中国艺术家的伟大使命和历史责任。
讲话还着重强调了以社会效益为中心,思想、艺术、市场三位一体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我们反对金钱至上、票房至上、收视至上单向度的艺术评价尺度,同时,并不是漠视市场,更不是放弃市场,而是要以优秀的作品占领市场。习近平总书记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实际上是在突出强调艺术作品社会效益的同时,倡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并且将作为一种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尺度的经济因素,与作为一种促进艺术发展的经济因素相互区别开来。尽管,商业的成功能够为产业的发展带来生机,可是我们不能够因为一部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就将其不加区分地奉为艺术的标杆、美学的典范,这就是说,经济的业绩只能是我们判断艺术作品的一种标准,它并不能取代艺术的批评标准,更不能够作为评价艺术作品的全部依据。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一部影片越没人看就说它越高雅、越优秀。那些完全别离市场、漠视人民需求的作品同样是对文艺作品社会责任的背离。为此,对艺术的创作与生产,总书记倡导的是向上、向善的思想导向,弘扬的是正确、正向的价值取向,提倡的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互统一的评价体系。
讲话在强调艺术作品的社会效益、强调艺术的教育、励志、认识功能的同时,提出了要以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符合人们审美规律的方式,“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艺术家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曾经用革命的文艺起到了鼓舞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重要作用,除了我们的革命文艺具有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之外,还在于先辈们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真挚热烈的民族情感和通俗晓畅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现在要继承和发扬我党这些优秀的艺术传统,通过艺术作品中变化的人物命运、鲜明的人物性格、崇高的人物精神来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用图解时事的方式、演绎概念的方式、套装好人好事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思想诉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要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显然,讲话并不是单一地强调艺术的社会政治诉求,而是提倡将艺术的社会表达与艺术的审美表达提升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审美境界,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审美规律的更高标准。
讲话在谈到艺术繁荣发展的时候,始终将艺术创作与生产统而观之,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强调“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如果我们将艺术的创作理解为一种关于艺术的美学表达方式,那么,生产则是一种艺术的产业表达方式。在国家现行的文化艺术运行体制中,文化艺术也分别是在事业与产业的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上前进的。我们许多文化艺术是依托在产业化的平台上得到发展。同样,我们许多文化艺术也是在国家事业体制的支撑下走向繁荣的。应当说,艺术创作离不开产业化平台的支撑,艺术生产离不开创作、创意的指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文化产业说到底是创意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如果没有正确的表达内容,没有正向的价值引领,没有正义的历史观念,再巨额的商业投资,再高超的技术手段,再强大的发行渠道,也不能得到历史与人民的认可。
责任编辑: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