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注册

为民生 抒民意 解民忧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投稿信箱:ytnews@dzwww.com

当前位置:首页 > 烟台音乐网 > 音乐论坛

民族器乐教学要逐步实现三个转变

来源:刘振球   编辑:乐音   2013-01-11 15:22: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10086轻松定制
每月资
费三元

    随着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亮相音乐之都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它一次又一次骄傲地向世人展示出神秘的情韵和无穷的魅力。也由此证明,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步入了新的辉煌,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占居着令人瞩目的地位。但欣喜之余,当我们冷静地思索,便不难发现,传统模式教学在继承和发扬民族器乐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与世界文化艺术教学接轨表现出不适应。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和手段应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笔者认为,首先应从手段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技能型向知识型转变
    音乐产生的第一要义是给人以美感,带给人以愉悦,通过美妙的音乐给人创造广阔的遐想空间,使受众在这一空间里感受到振奋,得到享受。但中国民族音乐置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离开了它,既没有了生命和个性,也很难把握其蕴含的神韵。可以断言,只有专业技术而缺乏文化修养是无法成为合格的演奏者和民族音乐传承者的。常听青年学子演奏,其气势“飞流直泻三千尺”,演奏技能十分娴熟,但问及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风情、音乐渊源,却知之甚少。这不能不令人叹惜。音乐表达的完美性是演奏者综合素质的集中运用和体现,一个没有较高素质的演奏者,要演绎一部好作品,其差距是不必言说的。没有思想和再创作的演奏,音乐只是将普通音符串起来的声响,其感人成份也可想而知。综上所言,民族器乐教学一定要从重技能轻文化知识的巢臼中超脱出来,同时摈弃重现代轻传统、重技法轻情感、重练习轻韵味等思想。在日常教学中,使每一堂课都融合文化知识,并加入对作品作者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地理环境、风格特征以及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习,寓文化内涵,美学知识、音乐理论于技能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时,得到相应的文化调养,在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演奏技术。只有在学生身上注入延续了长久的历史文化血脉,才能使每一阶段教学内容的含金量和实际运用价值得到提高,用音乐的情怀,放回学生们内心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文化情境的渗透,配合娴熟的演奏技能,诠释丰富的音乐内容,承载中华民族音乐独特的生命体验。
    二、操作型向引导型转变
    任何乐器在原始状态上,只是一件发声的工具。只有当它融入了人的思想感情,并借助于肢体语言及炉火纯青的演奏技法,才能为受众提供一幅幅美妙的音乐画面,一缕缕扣人心弦的音律,一曲曲动人心魄的歌赞。而一招一式,按部就班机械式的操作,本身再美的音乐,也只能转化为枯噪乏味的音符。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扼杀其主观能动性。教师施教是为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善于联想、大胆创造。要明白,一个优秀的民族器乐教师,最终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对乐器的操作方法和过程,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音乐的奥秘。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解一餐之饥,教人以渔才能终身有富。”因此,在教学生学习民乐演奏时,要杜绝机械式的操作训练,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坚守追求、严谨善学、品味音乐人生,培养他们独具个性的审美创造意识。“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所有好的音乐都是难以抑制的感情的自然喷涌,没有思想和情感的音乐是没有感染力和生命的。只有把强烈的感情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中,才能营造感人的氛围,塑造鲜活的形象。而只有当理解了的,幻化的音乐形象之光,从凝聚高度思想内容的脑际,蓦地折射出晶莹透明的光彩,那价值才会显得没有任何有形价值可比拟。
    三、模仿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
    综观世界,大凡有成就有影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其学生时代都无例外的经历过模仿阶段。但当他们领悟到了师长的精髓后,很快会转向自我意识的注入,随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他们所以成为大家的关键。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一切科技手段都会运用到教学中,如音像电教设施等,这在给学生提供学习之便的同时,也为他们滋生懒惰和依赖思想提供了温床。不加思索地“照葫芦画瓢”,把学习困锁在模仿再模仿的高墙内,使本应萌生的主动创造之苗,萎缩枯黄在尚未解冻的土壤中,不能不让人痛惜。
    有幸参加一些赛事,聆听选手演奏,都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不是似是而非,就是技法,处理雷同。不可否认,先进的演奏手法是值得借鉴的,但如果不加思索的全盘模仿,就没有了自我,只是某个大家失去了光泽和活力的重复和克隆。“创造是音乐的灵魂。”满足于浅层次的追求与模仿,是无出息的,这种演奏带给人们的不是充满生机的音乐,而不过是一堆凝固乏味的音符。如果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停留在复印和克隆的层面上,继承和发扬就会成为空谈,其结果不是遗憾便是悲哀。
    在共性中求个性,是中华民族音乐闪亮全球,频频走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模仿的隧道中走出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师长时,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毁我、立我,不重复别人。”“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断从浩瀚的民族音乐海洋中吸取营养,不断提高对乐曲演奏的诠释能力和理解能力,并意识到,演奏者不是消极的承受者,更不是音乐的机械传递者,而是对其不断添补,充实完善音乐作品的参与者,使演奏成为心灵深处的呼唤和歌唱,使作品闪烁出丰富的色彩,特殊的魅力和悦人的美感,成为真正意义上舒泰心身的憩园。  
    另外,教师要自觉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积累的厚度与分量,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从音乐理论、文学修养、美学知识、审美情趣等方面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简洁明了的语言能力,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坚持给人一勺水,自己拥有一桶水的思想。这样,在为学生讲习作品时,才能信手捏来。比喻形象、说理透彻、举例有据、循循善导。真正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者。

 

刘鲁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