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透视】 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着对90后的特定记忆,听着MP3,玩着QQ农场,每天必上人人网。与此同时,在校园中还存在另一群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贫困地区,没有用过电脑,更不要说网络,他们的英语是聋子式、哑巴式的,但同样也是90后。 贫困生的困扰 “虽然和其他同学一样被称为90后,但我好像跟他们相差了好几代” 浙江财经学院大一新生小谢,上大学之前几乎没怎么接触过电脑和网络,进了大学之后觉得很自卑。“虽然和其他同学一样被称为90后,但我好像跟他们相差了好几代。”小谢苦恼地说,“由于家住农村,所以对电脑操作基本不会,更不用说认识那些网络上的新词汇了。” 小谢说:“大一学校里虽然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可是因为身边的同学对这些知识早就熟悉了,老师在课堂上教得很快,但我却一点也听不懂,心里很着急。” 此外,像噩梦般困扰贫困生的是哑巴英语。没有经过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小谢”们都不敢在同学面前开口。他们更担心:大二时,当自己还在为英语四六级纠结时,身边的同学可能早已准备托福、雅思考试了。 在高校,类似的贫困生不少。有个新生第一天报名参加学校社团,学长要他交一份电子版的个人简历,而此前,这个学生几乎没碰过电脑;大一第一堂英语课,老师让学生用英文自我介绍,他的发音谁也听不懂;还有,第一次发现身边的同学交作业都是发电子邮件,每人随身必备U盘…… 今年,浙江财经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王宇航发现:一些学业优秀的贫困生通过每年的奖学金和补助,已完全能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但现在不少贫困生遇到了新的难题——学业困难。据调查,该校160名贫困生中就有25人因为有两门以上必修课程不及格而申请不到助学贷款。在王宇航建议下,本学期开学初,浙江财经学院自强协会面向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大一贫困生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贫困生消费状况、心理状况和贫困资助三个方面。 调查显示,近半数贫困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英语口语和计算机操作。其中,36.5%的贫困生表示自己英语学习存在着巨大的困难,32.5%的学生表示自己计算机操作存在障碍,急需提高。英语和计算机已经成为他们的软肋。 调查报告上交到学校党委后,浙江财经学院马上召开两次座谈会,并决定为贫困生专门开设英语口语和计算机操作自强补习班。贫困生可根据自身需求报名参加,由学校请专业老师和学生助教授课,每周花两个晚上和一个周六进行补习,目前有40多名学生参加。 学校的高招 建学习型公寓助推学生共同进步 浙江财经学院自强补习班虽然开设至今只有半个月时间,但这些特困生通过课堂教学和公寓互助已有可喜进步。小何说,她现在可以用电脑熟练地操作选课系统了,还加入了班级QQ群,在同学的帮助下给自己建了一个人人网主页。小谢说,她现在在校园里看到外教不再像以前一样躲得远远的,虽然发音还是不行,但她开始想说英语了。 据悉,浙江财经学院除了老师,还有不少校园同龄人参与贫困生课程班的助教工作。他们在学生公寓成立了专门小组,在日常生活中对有需要的贫困生进行“一对一”英语口语练习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指导,他们还计划在学生公寓的英语角专门为贫困生开设一些特定的活动,并定期邀请外教来参加。 目前,浙江财经学院的学习型学生公寓里建立了4个中心:思政教育中心、发展指导中心、事务管理中心、社团活动中心。“课堂上的帮助只是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一个很小的部分,更多的帮助我们将安排在学生公寓中。”王宇航介绍说,目前学校正在大力建设学习型公寓,初衷就是通过生活园区的团小组结对工作(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团小组),使学生通过朋辈辅助共同学习和进步。据悉,对在校贫困生,该校除了帮助补习英语和计算机外,还向他们提供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素质拓展等训练。此前,浙江财经学院还成立了一元钱基金会,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学校希望在贫困生助困工作中能够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除了经济上的系列补助,还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便利,并将贫困生帮扶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励志、素质拓展以及就业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的助困帮扶体系。”王宇航如是说。 【专家观点】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 利用资源弥补差距 90后贫困大学生没接触过电脑,英语口语不好,这些都是外在的表象。既然是外在的,这些差距就可以消除。关键是要消除大学生的自卑感。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如果不接纳自己,就会因为差距大而不开心,不快乐的情绪延伸到学习、日常交往、生活中,就使得自我感觉越来越糟。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接纳自我,认识到这就是真实的自己,这样就能放下心理负担。其次是笨鸟先飞。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这些都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电脑没学过可以重新学,口语没练过可以重新练,组织能力不好也可以大量锻炼。只要开始行动,从我做起,即使比别人付出得多一些,即使可能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但如果虚心学习,放下自我,就可以弥补差距。再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学校有电脑房、语音室,这些资源都无偿或者低成本地供学生使用,大学生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提升自己。
|
中国教育报
编辑:孙竹平
|
|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