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大学,新生报到才一个多月,“要不要实习”就成了热门议题。与此同时,大四学生热议的是“上不上研究生”,刚刚启动的2011年考研网上报名依然挺火。论其实习、读研动机,多数大学生坦然回答:不都是为了找工作吗?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招牌上的“学”字似乎有些黯淡了,就业训练营的浮躁打破了象牙塔的沉静。 大一研一,就业第一 小孟是电气专业的大一学生,被系里要求实习,并要写实习报告。他找到的实习单位是一家媒体,既不专业对口,也没啥实习成果。“实习报告该怎么写呀?”小孟只好上网发帖求助,希望网友帮忙提供“范文”。这样日后可以向学校交差,好歹也算是一份个人履历。 在大学扩招、就业较难的背景下,小孟的心态不难理解。不少大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以四年后找份好工作为首要目标。不论是家长还是他本人都认识到,将来用人单位除了认这张大学文凭外,还要讲实习经历,因此从大一起就应抓紧,“多多益善”地实习。 而学校方面,“一进一出”成了两大办学考量指标。“进”,是指招生分数线;“出”,当然就是毕业生就业率。而且,如果后一个指标高了,还可以提高前一个指标。因此,抓在校生的“就业率”成了大学大事之一,甚至是头等大事。也难怪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提早实习,一些院系不仅基本“不反对”,还有明确表示“支持”的。 至于研究生阶段,有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只有不到20%的学生考研是为了追求学术理想,其余80%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于是,研一生也像早早去实习的大一生那样——身在象牙塔,心在企事业,延迟两三年,就业再训练。 “应试教育”大学续演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办学状态,使安心读书的学生越发少了,忙于实习的学生越发多了。可想而知,本该用于学习的大量时间要用在实习上,学生不免频频“翘课”,甚至抄袭作业,一些大学生必需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素养无法获取。 当然,大学毕竟是学校,学校还是有绩点、有论文的要求。即使一些“只为就业”的学生,也必须“为了文凭”而争取通过考试、通过答辩。因此,“应试教育”模式开始在大学中续演——只要学生能满足“应付考试”的最低要求,大学总让学生“过”,从而不影响他们“找工作的那点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曾在一所大学中听到学生向校方建议,大幅降低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的难度,因为数学、物理今后根本派不上用场;他还在另一所大学听到校方诉苦,学校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而开设大学语文选修课,全校1万多名本科生,选课的不足百人。有人认为,一些大学课程无法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学生甚至明确告诉老师,如果不是有必修学分的硬性要求,他们根本就不会来上这些“无用”的课。 唯就业论、唯应用论,还表现在另外两种形式的“应试教育”上——考证和考研。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技能证书和硕博学历的需求,有些大学也开出计算机、外语等培训班,并开考研动员会、辅导课等。 回归本位“育人”使命 大学从“学”的本位淡化,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应把握住自身定位,返璞归真。大学应完成自己“育人”的使命,启迪并教会学生拥有终身受用的学习和思维方法,确保他们在毕业之后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一份工作合同为终点。 事实上,大学对学生负有更高层次的责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表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大学最核心的追求是无论如何不能丢弃的。比如对文明与智慧的传承、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人类社会未来公民和领袖的塑造。“越是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越不该忘却,自己为何而出发,使命又在何方;而在这些方面,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心态实在要不得。” 假如大学成了一个四年期、三年期的就业训练营,那么它就“越俎代庖”,去做了社会上、企业中职业培训机构的事。熊丙奇认为,用人单位要求大学教育向他们输送有经验的人,不用投入培训成本,马上就能适应岗位要求,那必然导致大学花大量时间来完成本应该由用人单位完成的职业培训,把自己变为职业培训所。“要让大学生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大学教育和用人单位都应该立足长远,各司其职。”
|
解放日报
编辑:钟文
|
|
烟台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