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生择业、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却找不到工作,这反映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脱节。如何破解这一怪圈?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记者对鲁东大学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情况调查。
“目前,高校确实存在着理论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特别是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方面与企业需要有一定距离,这造成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不了业,而企业却招聘不到所需要的人才。企业普遍反映当前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弱,合作意识差。”6月5日,记者在鲁东大学软件学院采访时,该院院长邹海林感慨万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邹院长谈到:首先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这方面关注不够,也就是说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训练衔接不够好。还有另一个因素,在信息技术行业内,知识更新非常快,有的技术一年就更新换代,这就造成教师教学中跟踪新技术比较困难。邹院长拿出一本软件学院使用的课本说,这本大学课堂上普遍使用的教科书,从技术成熟到写进教材出版再到大学课堂上,至少要两到三年时间,等到学生毕业时,这些应用知识已是五六年前的东西了。
邹院长又举一例,企业招聘人才时都要求毕业生具有实践经验,掌握先进技术,而目前由于大学缺乏资金投入,校内实验室无论从硬件到软件普遍落后于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水平。因此,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水平跟不上企业应用需求。现在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前来实习,怕影响生产,而在校内又无法解决实践场所。这是个普遍性的问题。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鲁大软件学院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做好这一大课题。
邹院长向记者谈到,首先应明确和发挥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三方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作用。国内外成功的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校企合作办学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对高校来说,应走出校门,主动与企业联合。作为企业,应有长远眼光,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服务,承担一些学生实习、实践任务。 张坚栋 吕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