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对话马瑞芳
读者请阎崇年教授留言
烟台大众网7月31日讯 (记者 于伟伟 实习生 岳锡娜 孙丽媛) “那我就做贾母的丈夫好了!”7月31日上午9时许,山东卫视《新杏坛》特别节目“阎崇年对话马瑞芳”在鲁东大学精彩奉献。一位是著名的清史研究学者、一个是著名的红学研究者,两位学者在唇枪舌剑中阐述了各自对《红楼梦》及清史的观点,为观众奉献了一场文化盛宴。
马瑞芳是青州人,而阎崇年也是地地道道的蓬莱老乡,两人一开场就在谁是主人谁是客人这个问题上讨论的不相上下。马瑞芳教授便打趣的问阎崇年教授:“这是到了你家,还是我家啊?”祖籍山东蓬莱的阎崇年教授便回答:“应该算是我家吧!”说罢便用家乡话向大家问好,乡音拉近了阎崇年教授与观众的距离。
谈康熙《红楼梦》关系 阎马PK
谈及近况,阎崇年教授拿出了自己与台湾星云大师的谈话录《合掌录》,感叹道史家求实,佛家求虚来,在一旁的马瑞芳教授便接过话头,说:“那我们文学就是‘虚实相生’了!”话锋一转,便切入到“虚实相生”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上。
史学家阎崇年教授认为,康熙与《红楼梦》关系密切,由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康熙的密切关系,以致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住在曹家,由于修建行宫,以及打点南巡的亏空让曹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也让曹雪芹饱尝了世间冷暖,就是这样的现实经历催生了《红楼梦》,并且其中很多的人物,也都可以在与康熙密切相关的曹家中找到原型。
马瑞芳教授则笑谈,对于南巡的认识与阎崇年教授有很大的不同,她不去关注那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南巡,我认为它最大的成就就是导致了《红楼梦》这部几千年来的盖世奇书的产生。”
解读红楼人物 阎马戏说"一家人"
阎崇年教授认为王熙凤的结局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贾家的败落,并不在于王熙凤治家不利,而是社会制度所导致的悲剧。这个制度就是八旗制度、世袭制度,而康熙帝对于这个问题负有主要历史责任。他认为在康熙帝时这个问题已经显现,并且以康熙帝的能力和时间来说,应该对八旗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这种制度的问题,反映在红楼梦里就是贾府虽然外面看来依旧风光,实际内部已经积重难返了。”马瑞芳教授这样说道。
“活到我这个岁数,能像贾母一样吃最好的、住最好的、玩最好的,什么事都不用操心,尽享福,儿孙绕膝多好呀!”谈到《红楼梦》中的贾母,马瑞芳教授直言这个享乐派的老太太是她的理想形象。阎崇年教授以幽默来附和:“那我就做贾母的丈夫好了!”引来台下一阵欢笑。
审视“屠杀” 马阎用文史分说
对《聊斋志异》深有研究的马瑞芳教授举其中描写鬼怪战乱的例子说明了小说可以通过文学手段反映人间之乱。
阎崇年教授则就大家都极为关注的屠杀问题作出回应,“清军的屠杀的确有,而且还很惨烈。例如1638年,清军从沈阳出发向南进攻,由多尔衮统帅,八旗子弟分为八路大军,像篦子一样扫过中原,据史料记载,共造成人畜死亡四十六万两千三百零二头口。只是在文学作品中把它写成百万,这就有着文学中惯有的夸张成分了。”阎崇年理性的审视了这一段历史。
大学生读《红楼梦》 史学家留寄语
说到大学生读《红楼梦》的问题上,阎崇年教授思量了一下说:“还是不要读了。”台下哗然一片。阎崇年教授笑着解释到,《红楼梦》是需要通读四五遍才能体味的书,红学研究是一门显学,也是一门“闲学”。现代大学生面临升学、就业等等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将宝贵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为好。“要以史为鉴,以文学为鉴。”
阎崇年教授向大学生阐述“四合”理论,即“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己合”又包括“生理平衡”、“心理平衡”和“伦理平衡”,将自己与天、地、人、己达到“合”的境界,用心体味人生,多为社会做贡献。